李正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制度和道路述论

作者:发布时间:2020-10-16浏览次数:350

本文作者:李正图,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摘要:该文开创性地把反贫困制度和道路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基本道路和具体道路,进而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反贫困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思想,邓小平丰富和完善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导下,该文还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反贫困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的探索成果,进而指出:正是反贫困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与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构成内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完整性,才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反贫困制度和道路。该文进而认识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反贫困理论和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制度和道路,关于这一制度和道路的理论集大成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反贫困思想。在上述理论分析基础上,该文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的成效、成就和成果,以此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在指导中国反贫困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最后,该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角度进一步提炼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制度和道路的一般原理。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贫困现象虽然持续减缓但仍然伴随始终,因此,减缓贫困乃至消灭贫困始终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和历史任务。尽管如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和教科文卫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国反贫困事业创造了优越的国家政权和社会经济制度条件,逐步构建和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制度和道路。与之相应,我国贫困逐渐减缓、趋于消灭。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2020年是中国消灭贫困的最后一年。2019年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党全国上下同心、顽强奋战,取得了重大进展。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将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值此之际,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制度、道路以及反贫困成就,提炼其中反贫困一般规律,概括其中反贫困理论,对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格局下的道路、理论、制度和中国文化和新时代中国如何制定防止、防范有可能出现的返贫现象有效制度和有效政策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制度和道路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指导下,尤其是在邓小平反贫困理论指导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和邓小平反贫困基本制度、基本道路理论,也充分汲取了国内外学者反贫困具体制度、具体道路理论,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并且形成辩证统一关系,进而逐步构建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制度和道路及其理论。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是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扶贫、脱贫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反贫困思想。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从“依靠谁”、“如何扶”“扶什么”三个方面,系统全面完整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思想,所擘画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制度和道路。这一思想成党的十九大以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事业的行动指南。

1、“依靠谁”是制度和道路中的关键内容

毛泽东早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就提出了“依靠谁”是“首要问题”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习近平运用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制度和道路中的“依靠谁”。他认为,反贫困事业中的“依靠谁”中的“谁”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选派扶贫工作队、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不仅如此,习近平还未雨绸缪,提出了扶贫过程中的腐败防范问题。

2、“如何扶”是制度和道路的选择和构建

在“依靠谁”妥善解决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确定扶贫的具体方式方法,即“如何扶”。“如何扶”的制度设计和道路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反贫困事业是否能够成行、是否见效,甚至关系到反贫困事业的成败。对此,习近平高度重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 “如何扶”的制度和道路,即:扶贫方式多元化,东部帮助西部,扶贫与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

3、“扶什么”

在解决“依靠谁”、“如何扶”基础上,扶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思想的系统全面完整性考虑,还必须解决“扶什么”这一问题。扶贫的首要问题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吃饭、穿衣和居住。在此基础上,为了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和进一步提高脱贫人口的民生质量,需要从教育着手提升扶贫人口、脱贫人口的劳动能力和素质,需要扶志、扶智。对此,习近平进行了具体阐述。

三、中国反贫困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贫困人口数量也随之显著下降。虽然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平等进一步拉大问题,但和中等收入国家(譬如巴西的基尼系数为53.32017年世行数据)、低收入国家(如赞比亚基尼系数为57.12015年世行数据)相比并不十分严重,不仅如此,中国收入不平等进一步拉大问题也通过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等方法得到有效缓解。

综观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演进和中国反贫困实践所取得的成效、成果和成就,我们认为,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具有一般理论价值。具体可以概括如下:(1)贫困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其中的基本因素引致的基本机理、基本规律决定了一个国家反贫困的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而具体因素引致的具体机理、具体规律决定了这个国家反贫困的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2)马克思从生产方式角度开创性地探讨了贫困发生的基本机理、基本规律,提出了反贫困的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邓小平从生产方式中生产力角度开创性地探讨了贫困的基本机理、基本规律,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3)国内外诸多学者分别从能力、机会、健康、教育、区位等导致贫困的各种具体元素出发,开创性地探讨了贫困发生的具体机理、具体规律,提出了各种反贫困的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4)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指导下并且充分汲取国内外反贫困理论优秀成果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思想,既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贫困发生的基本机理、基本规律和国内外学者关于贫困发生的具体机理、具体规律理论,也融合了马克思和邓小平提出的反贫困基本制度、基本道路理论和国内外学者关于各种反贫困的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理论;(5)反贫困的制度和道路必须划分为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这两者的综合就是系统完整全面的反贫困制度和道路,两者缺一不可;(6)反贫困的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发展道路、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发展道路决定的,是一个国家总体基本制度和总体基本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7)反贫困的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决定着反贫困的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反过来,反贫困的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深刻反作用于反贫困的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两者是辩证统一关系;(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制度和道路的构建。这一理论,已经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中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邓小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反贫困理论;第二阶段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反贫困思想。以上八个方面的概括性结论就是本文提出的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实践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反贫困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