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博:加速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探索研究

作者:刘玉博发布时间:2021-04-26浏览次数:597

本文作者:刘玉博,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都市农业是依托农村、在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类型,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未来一段时期要进行产业融合发展,建立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提高专业水平,提升现代都市农业生产体系;聚焦产业化,完善现代都市农业经营体系。

关键词: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步入“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征程,也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都市农业是依托农村、在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类型,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对于促进农业基础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本文拟从下面几个维度进行考量。

一、产业融合发展,建立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土地资源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合理空间配置,增加了资源利用效率。把都市农业纳入城市经济和生活系统,增强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流,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都市农业的发展满足了城市发展对环境、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和需要。都市农业由最初的生产功能为主,到现在进军现代食品产业、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体验教育、电商平台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教育和服务等功能多样化共同发展的格局。都市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体系,产业体系由单纯追求资本、技术要素替代逐步转向要素有机融合的新阶段。

根据都市农业发展的阶段来看,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可以从三个视角来把握:从农产品产业体系上,都市农业发展需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作物,比如粮食、棉花、畜牧、蔬菜、水果、鲜花等,形成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区域布局;从农业产业链体系上,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上,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相互渗透,挖掘都市农业区的生态保护功能、文化教育和社会功能,促进生物能源产业以及农业与旅游产业、环保产业、教育产业的融合发展。从横向、纵向和空间上实现都市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和全链条升值,刺激多级多元多次消费,以农业产业成为贯通诸多产业融合的纽带和桥梁。

都市农业并非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数字,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人的身心协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要遵循都市郊区自身发展的规律,保护村庄肌理和生态环境,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耕体验、科普教育、餐饮民宿等二、三产业形态,使新农村更加宜人、宜居、宜业、宜游,使农民生活更富足更安康更幸福,让都市郊区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和市民的精神家园。

二、提高专业水平,提升现代都市农业生产体系

都市农业需要的资源要素的机会成本比较高,表现在用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比较高。劳动力成本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薪酬提高也难以吸引年轻人从事农业产业;土地流转在制度上的不统一和机制上的不完善导致了土地的流转费用比较高,部分地区存在土地老化现象严重,修复成本比较高的情况。这就更需要提升农业耕作的机械化水平、种植的专业化、生产细致化,这些都离不了人力资本的投入和科技的支撑。

(一)强化科技支撑

现代都市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因为都市农业在科技创新以及技术交流、转化和信息传播中有先天优势,我们更要充分发挥都市农业所特有的技术示范与辐射带动功能,将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转变为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推动我国农业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和成长。政府要完善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对于农业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比如浦东孙桥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可将其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典范和国际农业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实现对传统农业区的技术反哺。

(二)推广绿色生产方式

都市农业的一大特色就是绿色产品为主导。因为都市农业区更接近消费者,运输成本低,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和种类的诉求也高,给消费者及时提供新鲜、优质、特色、安全的农产品才能满足消费市场的需要。日本东京农产品是高端农产品的代表,部分原因在于东京除了农产品作物种植之外,还保留了一定规模的畜牧生产,以小规模为主的畜牧农场均建有相应的处理设施,经处理后提供给有机蔬菜生产户,循环产业的发展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

用绿色理念发展农业生产,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态环保意识。各地在探索农业绿色生产的过程中发展了不同的生态循环模式。农业绿色生产方式集中体现在绿色生态防治技术、清洁化生产技术、农业资源循环模式的应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其中园艺作物如花卉、蔬果、药材和食用菌菇等,需要实现设施工厂化。荷兰的温室型鲜切花生产利用无土栽培和精准的灌溉技术,实现园艺作物的工厂化生产,这也是降低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网络智能技术的发展,远程操作自动化的新型农场将成为未来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都市农业的人力资源建设明显不足已经是各个城市的普遍现象。从数量方面,农业从业人员的总量规模在下降,本地年轻人不愿意如父辈那样在原来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也缺乏相应的农业操作技能。此外,外地务工人员的数量亦呈现下降趋势,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规模性的农业经营主体均面临工人不足的问题。从结构方面,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劳动生产率下降的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从质量方面,农业生产缺乏高端人才,而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技术、营销、电商等各方面的创新,都离不开高端人才的专业性。从业人员人力资本不足的整体情况制约着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建立事农利益的导向机制,积极为事农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从根本上提升从业者的规模、结构和职业素养,助推都市农业向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型。

事农利益的导向机制面向有志于从事农业的青年和退休人员。都市农业是连接城市和农业的最优平台,将城市中的年轻劳动力或有意愿在农业领域发光发热贡献聪明才智的退休人员引流到郊区农业中,一方面没有割裂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在农业领域施展拳脚的大舞台。褚时健在年愈八旬之际开始种植冰糖橙,由此东山再起,以褚橙再次闻名。城市的退休人员中不乏农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他们的视野高远,社会资本丰富,可以为都市农业提供不同的发展视角。

因此政府必须积极推动并提供系统性支持,包括从政策上协助事农者取得农地的经营权,对农业生产用地采取灵活性和区域差别定位的策略;建立多元融资渠道,为事农者提供农业专项创业贷款,对扶持的项目进行聚焦;设立专项奖助基金,扶持有志者进行农业创业;打造区域性事农者交流与服务平台,营造互助合作及农技传承的环境,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创办农业科技园区,开展事农者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农业创新人才的培育。

(四)创建绿色品牌

培育和保护农产品品牌,让品牌成为绿色优质的担保。绿色农产品的成本高,但因为面对的消费市场是城市群体,消费者如果能够获得满意的消费体验,愿意为绿色产品埋单。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在为产品贴上绿色标签的同时,提供二维码等信息让消费者能够直观浏览该产品生长、加工、流通过程的小视频,拉近消费者和产品的距离,形成品牌依赖。依然以日本东京举例,高颜值高品位高价值是农产品的特色,讲究最佳赏味期,精美包装的背后是日本农民对农业标准化的追求;高体验度也提供了区域农产品的品牌力和竞争力,都市人深度参与都市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关系,市民对地产地销的农产品有深厚的感情,都市农业真正成为大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注重提升农业品牌建设软实力,对农产品的品质、品牌和营销进行叠加。我国广博的区域为多样性的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可能,舌尖上的中国带我们领略了天南地北的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以地理标志为品牌的农产品可以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农耕文明做宣传,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以提升农产品文化内涵为突破口,讲好每个农产品自己的故事,利用各种文化传播手段,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强化品牌农产品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提高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推行绿色、生态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大力推广优质安全、生态环保型肥料农药等投入品,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推介力度,提升绿色食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聚焦产业化,完善现代都市农业经营体系

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与增长方式已发生转变。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成长迅速,当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难以满足新型经营主体在服务方式和内容等方面的新要求,社会化服务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影响了农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今后的工作重点建议在以下几个方向:

(一)发展农业经营组织产业化

发展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包括(1)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专业化集约化生产、规模适度的经济单位;(2)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型经济组织,在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环节中提供服务;(3)农业龙头企业。因为我国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量依然薄弱,因此农业经营组织产业化已成为对接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逐步建立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在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组织。荷兰土地资源匮乏、人多地少,仅靠粮食生产难以完全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但其依赖于蔬菜和花卉的高出口量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农业出口国。主要原因在于荷兰的家庭农场具有强大的产销组织方式,家庭农场+行业协会+合作社的完美结合。荷兰家庭农场多以公司组织形式成立,大多数农户把种养加工和产品供销有机结合起来,具有灵活便利的产销方式。除了自营性产销,农业协会也会组织农产品的销售,而且在全国也建立了合作社体系,形成了高度的产业链结构,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大大节省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益和产品附加值。

(二)管理精细化

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管理往往比单项技术还要重要得多。单项技术必须进行“组装”,协调运转,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作物的生长依赖于自然资源,大气温度、适度,土壤的温度适度,光照条件、水分等等。传统农业作业依靠的是经验,是人的感知,不确定性极大,生产效果难以保证。智慧农业为满足农业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提供了可能。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布置各类传感器来采集环境数据并传输,经过比较和分析,提醒管理人员进行调控,为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检测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现对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全覆盖服务。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的作用,提供农业信息、科技教育、农机农药、保险、销售会展、气象预警、农业金融等服务;完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及时提供农情检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设施生产等农业信息;推进电子商务联合平台建设,发展涉农离岸金融和要素市场,鼓励发展农产品贸易;深化金融服务“三农”政策研究,加大支持力度。

(四)拓展多渠道销售体系

市场流通渠道不畅通会大大阻碍农产品产业优势的发挥,因此拓展多渠道的销售体系是一种必须。包括农产品直销(以产销联合体为主要销售形式,从种植者直接卖给消费者,没有中间商,没有仓储和运输成本)、农产品宅配(借助运输公司,直接从种植者到消费者,新鲜蔬果等农产品直接到家)、农产品配送(以企业为运作主体,以配送为主要销售形式,通过在线平台获得订单,找到销路)、集配模式(在全国建立多个生鲜食品“集配中心”)、连锁超市模式(大卖场、超市与农场进行订单销售)、在线直播购买农产品等等,通过多个销售渠道完成农产品和消费者、社区的完美对接,完成农产品的销售。

都市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是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产业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寻求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从生产结构到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进行全面改革机制创新,才能最终实现城市消费者和农民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社.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10-29/9325672.shtml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51-256

[3]徐美芳,王鹏翀,刘玉博.浦东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浦东开放,20197

[4]黄伦宽.都市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J].中国市场,201831

[5]毛联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路径优化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