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成立6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七):第三届“‘大数据与营商环境’高层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张伯超发布时间:2021-11-04浏览次数:492

2021年11月4日,第三届“‘大数据与营商环境’高层研讨会”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成立6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上海社科院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以“城市更新与营商环境竞争力”为题,聚焦城市更新、人才宜居、创新经济发展三者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吸引了来自城市更新相关产业各方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报名参会,其中包括上海徐房集团、圣博华康、上海弘基企业集团、风语筑文化科技、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芈知文化、东方汇文、联合国工发组织上海投资促进中心、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澎湃新闻、解放日报、第一财经等。此外,正在筹建中的城市活化研究院也受邀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女士、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李智平先生、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秘书长任义彪先生、上海大数据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郭培卿博士发表致辞。

沈开艳所长在致辞中指出,“好的营商环境就好比阳光、空气和水,是企业的发展须臾不可缺少的。”因此,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城市更新与营商环境密切相关。沈所长认为,上海正处于城市更新的活跃期,城市更新也出现了一种新趋势,“更新目的已经从比较单一的物质环境改善,发展到空间、经济和社会环境全面提升;更新方式则从大规模整体性的推倒重建,到分阶段适时的渐进式更新;更新主体从单一主体,到政府、市场、社区多维度合作。”

李智平副主席认为,城市更新看上去是政府推进或者市场推动、资本驱动,但本质上应该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都市生活向往在驱动。此外,李副主席还提到了不久前发布的上海指数框架,他指出,该指数是否可以有效支持城市集成性评估与监测,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定位和发展趋势,是值得关注的。

任义彪秘书长表示,在当下的互联网数字化时代,城市作为人们最主要的栖息之地,其环境、软硬件、人文积淀、科技含量等各类要素,都将成为其可持续发展以及吸引民众栖息留住的重要指标。他强调,“所谓城市,既要有速度,也要有温度”,如何让居民对城市有深沉的依恋感、沉浸感和幸福感,需经过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思考和规划。

郭培卿副秘书长则聚焦于城市数字化转型,他提出,上海正处于城市更新的活跃期,同时也正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数字化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潜力巨大,优化营商环境是城市数字化转型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增强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关键所在。

本次高层研讨会分为两个板块,板块一主题为“城市更新“活化”营商环境”,板块二主题为“营商环境里的数字化实践”,分别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唐忆文女士,和上海大数据联盟副理事长、上海嘉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城市活化研究院(筹)负责人徐锦泉先生进行主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伯超博士在题为《打开城市新空间,助推在线新经济发展》的发言中提到了四平路1028弄的改造案例,他认为,该案例体现了城市更新过程当中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街道管理部门提供公共服务,高校提供技术支撑,企业抢抓商业机会和创造应用场景,多方合力,使得老社区焕发新生机。”

国际购物中心协会市场专委会亚太委员王玮博士则探讨了“网络思维与城市更新”的相互关系。城市具有生物和社会两大特性,城市由物理基础设施的网络和人类社会互动的网络构成,而超线性的网络效应是城市可以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王玮博士还指出,“城市建筑在设计之初就要有能够与未来发展与时俱进的改变意识”,这为当今形势下的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徐房集团是上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最主要的修缮单位之一,武康大楼经过他们的修缮后摇身一变为网红打卡点,但游客络绎不绝的同时,对在地居民产生不少困扰。上海徐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劲松先生对此现象进行了反思并指出,城市更新过程中,在吸引人群的同时,如何兼顾在地居民的感受,优化城市管理的手段,对于城市治理来说是一个新课题。

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袁祺先生以《上海城市转型如何助力文创、科创生态》为题,分享了硅谷和伦敦的南岸艺术区两个案例,解释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力量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除了解决就业、提升税收,它们对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人居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帮助。

第一轮圆桌讨论主题为“城市更新与城市新经济”,邀请了上海创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杰先生与板块一的发言嘉宾,共同探讨城市更新带来的产业转型与新经济。专家们分析了从功能消费到具有精神愉悦需求的产业发展转变、公司应对资本市场挑战所产生的规模化和品牌溢价、新经济中的数据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以及企业选址中的产业逻辑和人口逻辑等问题,其中,李永杰先生还提到,“让人与人之间更多些互动交流、精神链接,同样是城市更新所要达到的目标。”

上海嘉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伙人兼首席数据官陈雁冰先生以美国新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场景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城市地标评估模型,将主观的内容,美学、文化体验与客观的城市空间联系在一起,多维度量化城市舒适度,用数据化、模型化的方式衡量城市街区竞争力。通过理论支撑和数据驱动的方式,嘉道数据技术可以构建中国城市竞争力的信号体系,立足上海,然后向全国逐步发展。陈先生表示,“未来我们希望借助场景理论,举行场景经济和中国城市竞争力相结合的国际论坛,进一步提升场景理论的在地化,拉动城市消费文化,同时让城市的软空间和城市的肌理、特征相结合,做更好的匹配。”

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策划师宋晓东先生在《文化+科技多点布局,打造城市数字化体验空间》的发言中分享了几个生动的文化数字科技的营商应用案例,并主张用科技让文化“活起来”,以模式创新、内容创造、科技赋能的原则,将城市打造成为流动的展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王溪博士在“城市历史景观(HUL)数字化方法与遗产社区协同”报告中指出,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居住型的遗产社区的重要性,以及公共性的历史景观遗产结构对于整个经济文化支持的作用。并分享了慎成里微更新的案例,来探讨我们究竟该怎么去做社区遗产的微更新。

第二板块圆桌以“数字驱动和‘场景’更新”为主题,邀请了上海圣博华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业利博士以及板块二演讲嘉宾,从企业直播、内容运营、地标活化等不同角度出发,探讨城市更新的实操方法,同时也表达出希望为城市发展留下精神资产的美好愿景。孙博士强调,数字化实践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各方应更主动地去利用数字化技术,甚至数字化本身做平台,才能更好地成长。此外,徐锦泉先生还指出了城市更新中“内容运营”的缺席,规划者们往往会忽视前期调研和内容定位,这是亟待改进的问题。

本次活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大数据联盟、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合作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协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数据与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大家文化艺术中心“地标活化研究所”、上海嘉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