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超: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适用性:对一个新范式的形成脉络的考察

作者:谢超发布时间:2022-05-15浏览次数:586

 

本文作者:谢超,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全文原载于《政治经济学评论》(CSSCI来源期刊)2021年第6期。

 

  

   要  剩余价值理论能否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乎后者实现学理化的重要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卓炯就系统性地探索了剩余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适用性问题。他认为,剩余价值范畴具有二重性,即一般性和特殊性,作为一般性的剩余价值范畴可以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批判继承了卓炯等人观点的基础上,孟捷进一步推进了相关研究。他提出,“社会剩余价值生产规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规律,这一规律解释了生产力进步与剩余价值增长互为前提的关系,具有理论参照系的意义。这一研究代表了一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范式”,该范式更完整、系统地将《资本论》的原理与规律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解释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国家的经济作用。

 键 词  剩余价值范畴;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范式

 

 

一、剩余价值范畴与理论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适用性:卓炯的相关观点及其评论

据笔者考证,卓炯是系统论述剩余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适用性问题的首位学者。本文将简要评述以卓炯为代表的相关学者的观点,以及围绕其观点的争论。

(一)作为劳动过程的剩余价值范畴:卓炯的有关观点及相关争论

  1.经济范畴的二重性

  卓炯提出,经济范畴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劳动过程的范畴,二是社会经济形态的范畴。前者即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产过程的范畴,并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后者为某种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所独有。(卓炯,1991:267-268)

  2.剩余价值范畴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外壳的剥离

  根据上述经济范畴的二重性理论,卓炯提出了剩余价值范畴的二重性。他将作为一切扩大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共有范畴的剩余价值概括为“剩余价值一般”,即劳动过程的剩余价值范畴。(卓炯,1991:324-330)与“剩余价值一般”相对应的就是“剩余价值特殊”,即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剩余价值范畴,它对应着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3.“无偿占有价值”与“公共必要价值”的提出             

  为了突出剩余价值范畴与剥削之间的关系,卓炯进一步提出了“无偿占有价值”和“公共必要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是被私人无偿占有的、因而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性的“无偿占有价值”。而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是非剥削性质的“公共必要价值”。

(二)卓炯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适用性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论述

  对于“剩余价值规律”,卓炯认为,“剩余价值规律”是一切扩大商品生产的共有规律,并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分别表现为“无偿占有价值规律”与“公共必要价值规律”。(卓炯,1991:454-455、529)此外,卓炯还涉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规律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卓炯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将价值规律视为基本经济规律,二是将公共必要价值规律规定为基本经济规律。

(三)对卓炯相关观点的评论

  1.对卓炯关于“剩余价值范畴的适用性”问题研究的评论

  卓炯关于剩余价值范畴的适用性问题的论述,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但他对剩余价值范畴的一般性的论证也存在局限性。卓炯的论证可以分为“劳动过程”与“扩大商品生产”两条进路。在第一条进路中,价值与剩余价值范畴受到特定社会经济形式(生产关系)的深刻影响,将二者直接纳入劳动过程的范畴的做法并不恰当。在第二条进路中,卓炯抓住了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共性的“扩大商品生产”,在思路上基本正确。但在这条进路上,卓炯的工作是未完成的。仅仅凭借“扩大商品生产”,无法就这种剩余价值的一般性作出进一步充分、具体的说明。

  2.对卓炯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适用性”与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研究的评论

  对价值规律问题的过度关注,是卓炯的一个重要缺陷。卓炯不恰当地拓展了价值规律的外延,使其泛化。他不仅将价值规律视为能全面影响生产、交换和分配过程的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卓炯,1991:148)还用价值规律来表述很多应该由剩余价值规律来表述的内容。另外,卓炯关于基本经济规律的论述也是值得商榷的。就“公共必要价值规律”而言,卓炯未能深入探索其具体内容。

  近年来,剩余价值理论的适用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孟捷教授等人在批判继承卓炯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

 

二、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适用性

(一)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参照系

  孟捷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参照系。这一理论参照系撇开了资本积累的矛盾与危机方面,旨在解释市场经济一般的“动态效率”及其解放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还原为纯粹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纯粹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理想类型”的组合。在前者的情况中,剩余价值的榨取完全建立在延长工作日的基础上,与生产力的进步无关;在后者的情况中,剩余的榨取则完全来自于生产力的进步,二者的提高齐头并进。这一参照系还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孟捷,2020)

(二)“社会剩余价值生产失灵”及其克服

  作为理论参照系的必要补充,“社会剩余价值生产失灵”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病理学分析,即解释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偏离参照系的原因。具体来说,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不是无条件的,它有赖于科学—技术、经济和制度三重条件的满足。针对这三重条件的不满足状态,可以提出“社会剩余价值生产失灵”的概念。由此,国家的作用得以凸显:国家可以通过保护或重建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重条件,使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尽可能接近这一参照系。(孟捷,2020)

(三)其他观点

  此外,孟捷还在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他指出,可以将“社会剩余价值生产规律”纳入到基本经济规律中。作为参照系的“社会剩余价值生产规律”不仅解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何以具有动态效率,而且将生产力与剩余劳动的占有和支配联系了起来:在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参照系中,生产力进步与剩余价值占有的增长相互促进。(孟捷,2021)

 

三、对一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范式的形成脉络的总结

  综上,可以梳理出剩余价值范畴与理论适用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的发展脉络。卓炯最早系统论述了剩余价值范畴的适用性问题。他提出了剩余价值范畴的二重性。孟捷在批判继承卓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参照系。然而,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需要满足科学—技术、经济与制度三重条件,否则就会出现“社会剩余价值生产失灵”。由此引出国家维护或重建三重条件的内生经济作用。

  上述理论发展脉络代表了一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范式的形成脉络。与这个新范式相对应的就是以一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的旧范式。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为接纳《资本论》的范畴与原理的程度、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解释力,以及对国家的经济作用的解释力三点。

    

参考文献

[1] 卓炯:《卓炯自选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孟捷:《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现代市场经济——迈向以〈资本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一般理论》,《政治经济学报》2020年第2期。

[3] 孟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家理论:源流、对象和体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4] 孟捷:《剩余价值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思想史的考察》,《学术月刊》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