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申,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程霖,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
全文发表于《中国经济问题》2021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22年第1期 全文转载
现代化是当前世界发展的普遍潮流,也是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历史夙愿。经济现代化是其间的一条主线。作为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伟大成就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形成的经济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开展一系列经济建设的认识基础,反映出中国语境下的经济现代化内涵,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现实走向。
本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经济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以世界现代化浪潮为推动力,以先进国家经验为批判性参照,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内在驱动,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入认识和不断探索实践而产生发展的、致力于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思想。百年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的经济现代化思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逻辑体系:
经济现代化的前提确立。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发展的轨道就此中断,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此后,国内启动了多轮不同类型的现代化尝试,但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目标相去甚远。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十月革命的爆发,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灵感。中国共产党在此时是将经济现代化主要定位于工业化,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汲取此前诸般现代化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着重探讨如何为中国的工业化扫清障碍,从而形成了首先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随后整合社会经济资源的思想,为中国实现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演进。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决定了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发展的方向。在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中国应该实现什么样的经济现代化,没有完美且一成不变的答案。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探索间,从模仿、学习到探索、创新,以实践丰富理论,将现代化思想与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形成了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经济现代化目标的思想演进,呈现出了从单一到综合、从数量到质量、从追赶比照到自主探索的变迁轨迹。该变迁的逻辑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国情客观地决定了不同时期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科学把握了这些主要矛盾,另一方面也通过正确处理这些主要矛盾,创造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使得其对于经济现代化的要求得以拾级而上。
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推进。经济现代化战略思想的产生,是中国共产党经济现代化思想不断取得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经济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是被置于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之中的,由此这一思想也经历了以下主要推进过程,即从20世纪60年代的“两步走”战略思想,80年代的“三步走”战略思想,90年代的“新三步走”战略思想,到党的十九大清晰擘画的“两个阶段安排”战略思想。由中国共产党经济现代化战略思想的推进来看,以上思想都是在面向建国百年的统一框架下,所进行的时间与任务的持续分解和滚动推进,其彼此之间呈现出延续和递进的内在关联。同时,战略思想的推进和目标思想的演进也存在直接关联,即新目标的确立对战略提出了新要求,而战略的顺利落实也为目标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基础。
经济现代化的动力更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如何获取动力以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问题上,存在多维度的理解。这是因为,社会发展依托于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有机的动力系统,即便是对经济现代化具有主要且直接作用的动力,不同时期亦有不同表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全党的工作重点将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后,对经济现代化最为直接、也最为重要的动力即在于改革和创新。此两大动力为中国共产党所充分认识,并做出了丰富且持续的探索,使得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得以被长期有力地推进。
中国共产党的经济现代化思想在顺应世界进步时代大潮的同时彰显中国特色,且在理论上具有三大创新:
一是针对后发外生型农业大国,首创性地形成了系统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体系。经济现代化是一个既耳熟能详、又不甚清晰的概念,但却被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探索中予以了系统回答。在国人不断求索又反复遭遇失败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明确了经济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并且通过面向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实现了上述过程。在获取了经济现代化的资格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整合资源,立足本土,立足时代,不断识别适合于中国的经济现代化目标,持续提升关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新认识与新境界。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围绕经济现代化目标不断对战略进行调整,确保了经济现代化建设过程的系统、科学和可操作性。同时,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改革和创新为主的动力思想,从而领导中国从落后封闭走向了进步开放,从积贫积弱走向了繁荣富强。
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主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马克思经典理论所探讨的人类社会发展演进,主要是以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尚未形成关于非西方世界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完整构思。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实现经济现代化,是以社会主义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长期实践,其思想体系创造性地将经济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实现了紧密结合,不仅在开展经济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是提出了一系列对世界经济现代化同样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要素,构成了对已有经济理论的突破。例如,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提出,不仅对中国而言,是将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提升到了经济全系统有机联系的层面,而且也突破了以往经济理论较多重视个别经济部门或若干经济部门、但未能将其作为一整体而开展分析的传统认识。其中,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产业体系这一概念,正是顺应了当前技术和经济形态发展下日渐凸显的产业结构多维性、分工形式多样性和产业边界模糊性的新的典型事实。又如,现代化经济体系高度强调实体经济的作用,准确认识到了实体经济在一国经济长期发展和竞争力塑造中的重要性。又如,在以改革作为经济现代化动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围绕政府与市场关系开展探索,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又如,在追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将经济发展从短期的、数量上的、仅从经济增长收益角度出发的维度,拓展到长期的、质量上的、从全面人民美好生活和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维度,等等。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创造形成这样的经济现代化思想,原因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从国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并以实践检验理论、调整理论、更新理论。百年来的经济现代化思想演进及其实践证明,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进程中必须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且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也必将领导中国人民拓展经济现代化思想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