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莫兰琼,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原文发表于《上海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
引言
实现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开启之际,总结建党百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历程及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充分关注中国工业化问题。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提出“把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宏伟任务。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明确要在革命胜利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顺利实现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并转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后,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目标已十分清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重新部署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全面部署了“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报告部署了新“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七大在强调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方面建设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的新的目标。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
二、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从发展历程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补课期(1949-1978年):1949-1978年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补课期,该时期我国通过两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弥补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短板,使得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并在部分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具体可分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期、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期三个阶段。
全面追赶期(1978-200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保持原有体制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外开放和市场化,实现全面追赶,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该时期工业化经历了1978-1992年市场取向改革探寻阶段和1993-2002年市场取向改革制度初步建立阶段。
同步并行期(2002—2012年):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补课和追赶,中国工业化进入同步并行期。该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与工业化同步驱动。
创新引领期(2013至今):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工业化战略和政策更加强调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的实质是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融合、互动和同步发展,不仅走在信息工业革命的前列,还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中国工业化开启创新引领的新时期,追求引领下一轮工业革命。
回顾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历程,中国作为前三次工业革命的落后者,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举全国之力,弥补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短板,并在部分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改革开放后,在保持原有体制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外开放和市场化,实现全面追赶;再到进入新世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驱动,又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自此,中国走在时代前列,追求引领下一轮工业革命。经过百年的砥砺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中国也从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
三、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业发展的百年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人类工业史上继西方工业化以来的第二次辉煌,中国工业化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充满曲折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后发工业化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结合;二是举国体制和基层创新结合;三是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