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陈建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网刊》2022年第14期。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速城市化阶段的后半程,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0%以上。我国正在进入城市经济阶段、都市社会状态、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时代,城乡关系出现转型。我国已经进入以工支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时代,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趋于缩小,但城乡经济不平衡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仍较大。必须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村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经济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逐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上升,农产品和轻工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相比之下,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相对缓慢,城乡之间的差距趋于缩小。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上了我国改革的议事日程,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在国有企业实行。此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此后的改革,对国有企业“抓大放小”,强调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这样,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扩大,解决“三农”问题提上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接着,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思想。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2008年,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和经验,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战略;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我国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投入,加大对农村产业支持力量,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与扶持力度,各个地方重视城乡统筹发展,重视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城乡经济差距重新趋于缩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关系互动的特征与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资源的流变牵引着城乡关系。一方面,加速城市化表现为城市空间快速扩张,乡村空间不断收缩。另一方面,传统乡村要素渗入并影响着城市,降低了城市化内涵,产生了“非城非乡”半城市化现象。这样,在城市“挤压”乡村空间的时候,乡村也在形塑着城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亟待解决,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
实际上,我国城乡关系已经从“二元结构”走向“双重互构”关系。当前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双重互构”关系,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与乡村的未来。研究我国城乡经济不平衡的内在逻辑与形成机理,提出治理方略振兴乡村经济,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应当着力研究加速城市化时代我国城乡关系的新变化,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空间的共享与融合、公平与正义,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深度城市化。
构建新型城市关系,就要提高中心城市能级,发展城乡分工与协作关系,形成地方化与区域化的合作体系,以区域城市、都市圈与城市群建设促进城乡之间互动上升到新层次,推进城乡空间共享与空间正义。提升城乡关系互构层次,提升两者之间互动与关联的性质、水平与能级,使得城市现代文明向乡村传播,促进城乡经济平衡。乡村振兴必定要与城市发展紧密融合,在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产业不断升级、空间不断优化过程中实现乡村全面发展。形成合理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分工与协作,建立城市区域合作体系,防止农村产业空心化与城市虚拟经济过度发展。提升城市能级,提升城乡互动与关联层次,以区域城市促进城乡关系良性循环。新型城乡关系应是在更高的城市化水平、更高的发展层次之上的互动与关联。
要利用好我国城市快速发展所释放的红利,加强城乡商品要素流动和社会融合,依托城市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本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精准定位提高农产品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城市需求市场,实现城乡更高水平一体化发展。而要做到这样的城乡互动关系,需要运用制度来约束资本的发展,利用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带来的城乡经济差距扩大。要促进资本更多地投入到科技农业,不断创立品牌农业,发展智慧农业,不断提高农业附加值。吸引资本到农业科技领域,深度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经济密度,促进资源要素高效率配置,健全并丰富乡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体现城乡融合、智慧生态、自然亲和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防止资本以空间为谋取利润的主要媒介,引导资本更多地投入科技创新与社会民生领域,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城乡分工与协作,不断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提高城乡经济平衡性,促进城乡之间的公平与正义。
要充分运用制度的力量保障农民的权利,特别是保护流动人口的相关权利,保障流动人口的最低工资。当前,要实现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障形式互通互保,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程度,切实解决从农村转移出来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他们的子女教育、就业机会、劳动安全和疾病医疗问题,保障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力量不对称问题。要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就业率,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利。要改革创新我国城市治理制度。促进常住人口融入就业城市的社会治理过程,使得常住人口能真正成为城市的公民与市民,从而使得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真正地融入城市,减少流动人口在身份所在城市与就业城市之间不必要的流动,避免人为的社会割裂,不断消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乡良性互动的层次与能级。
总之,新型城乡关系应当是相辅共生、社会公平公正、空间共享与融合的总体社会关系。它既不是片面地将“城市式”现代化作为乡土社会的归宿,也不是单向的核心与边缘关系,更不是二元对立关系。它是以“人”而非资本作为城市化核心原则、城乡人民共同参与价值创造与社会生产的过程。城市与乡村应该相得益彰,既要发挥城市是文明载体与文化容器的作用,又要拥有人与自然直接接触的乡村场所。这样使得乡村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城市方便地获得乡村自然,从“非城非乡”到“亦城亦乡”,推进城乡空间共享与空间公平正义。要促进城乡关系互动从权力与资本逻辑主导转向以“人”为中心,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平衡化,促进城乡之间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