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第一财经广播•财经午间道 | 邸俊鹏:1月份PMI为50.1%,时隔三个月重回荣枯线上方是反弹还是反转?

作者:发布时间:2023-02-01浏览次数:20

131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官方PMI数据,数据显示,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0.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比上月上升12.8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具体指数呈现什么特征,数据背后传递了什么经济信号?

第一财经广播《财经午间道》主持人谭帅邀请嘉宾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邸俊鹏为您解读。

谭帅:1月份PMI50.1%,时隔三个月重回荣枯线上方,该如何解读,您觉得这是反弹还是反转?

邸俊鹏: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其实,在去年9月份曾达到过50.1这个水平,之后第四季度一直在枯荣线以下,一直到12月份探底,今年1月份实现触底反弹。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和调整,以及企业预期的改善,相关物流、人流正在加速恢复。

这种反弹是否可持续呢?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家信心的恢复。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近我们看到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就是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二是市场需求持续回暖,三是企业成本不断下降,包括金融成本、运输成本、人员成本等。PMI是先行指数的主要构成部分,我们一般用这些指标来做预测,只有配合刚才提到的这些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等一致指数和滞后指数,才能最后确认先行指数的变化趋势。

谭帅:在制造业分类指标中,有哪些表现比较亮眼?

邸俊鹏:表现亮眼的是新订单指数。为什么要关注新订单指数,有两个原因,一是它重要,PMI属于先行指数,新订单指数又是先行中的先行指数,因此它在PMI中占的权重也是最高的。二是它表现突出,在构成制造业PMI5个分类指数中,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为50.9%,比上月上升7个百分点,这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回升。

谭帅:1月份非制造业PMI54.4%,比上月上升12.8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如何看待非制造业的大幅回升?分项指标中有哪些值得关注?

邸俊鹏: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从去年6月份以来,下半年一直处于下行通道,今年1月份实现反弹,基本上恢复到了去年6月的水平,达到54.4%,这表明非制造业景气水平回升明显。

这里的非制造业分两块,一块是建筑业,一块是服务业。这里值得关注的是服务业商务活动,这个指数比上月上升14.6个百分点,为54.0%,实现大幅反弹。这主要得益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人员可以自由流动,商务活动可以顺利开展;加之农历春节效应发挥了作用。据统计1月初我国疫情政策放开后的第一波新冠病毒感染人群已经达峰,121日又是农历春节,所以,商品消费,客运服务,快递业务都出现了大幅反弹。这在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上也有体现,比如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都位于60.0%以上高位扩张区间。

谭帅:对未来几个月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有什么期待?

邸俊鹏:前面提到一些PMI亮眼的、突出的指标,这里也要指出一些短板指标,我想结合短板指标谈一谈对未来的期待。

在制造业中,除了新订单指数亮眼,回到枯荣线以上,其他指标包括,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都还在枯荣线以下。这里,新订单指数属于需求侧指数,而其指数属于供给侧,意味着在制造业领域需求侧好于供给侧,未来政策的着力点应该在供给侧。

第二个短板指标是,中小企业还在枯荣线以下。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52.3%,比上月上升4.0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6%47.2%,尽管比上月上升2个多百分点,但均低于临界点。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复苏弱于大企业。

因此,对于制造业来说,1月份的PMI实现大幅反弹是一个好的开端,未来几个月能否持续好,不仅仅是靠政府投资大项目来拉动,还需要从优化营商环境、降低成本入手,着眼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对于服务业来说,也有一个短板指标,房地产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仍低于临界点。其他商务活动指标实现大幅反弹主要得益于疫情好转和春节效应,但楼市不一样,主要受政策调控、中长期资产配置和人口规模的影响。春节期间,服务业,尤其是文旅行业、餐饮消费行业出现了大幅反弹。但未来能否持续主要还是取决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就业状况、资产回报率等因素。

谭帅:也就是说,1月份PMI开门红,是2023年一个好的开端,是否能保持持续向好的态势,还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来源:第一财经广播·财经午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