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这也是新世纪以来江苏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省委一号文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此次江苏一号文件聚焦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共列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7方面40条具体举措。
比如,在政策支持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明确在坚持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的基础上,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发挥好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作用,加强资金统筹使用和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此外,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投入农业农村,强调落实好“财政金融支农16条”政策措施,把财政和金融组合嵌套,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金融支农的撬动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江苏提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调完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体系,围绕“引、培、留、用”等关键环节,强化乡村人才管理与服务,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人才振兴。乡村地区由于二、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有知识、有能力的“农二代”也会选择进城就业,而创客群体的创新和创业也深入不到乡村地区。
“比如,上海的郊区农村要借助民宿产业的兴起来吸引年轻人回到家乡,用自己的视野和知识,结合家乡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并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郭岚说。
在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令刚看来,“留得住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引得来人”是乡村振兴的魅力和动力,“旺得起人”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和追求。因此,必须搞好创优发展环境,推动乡村创新创业,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长三角是乡村业态最丰富的区域,也是乡村发展受土地、环境承载等要素资源限制程度最高、资源分布最不平衡的区域之一。如果能够尽快形成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格局,必将获得长三角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效应,提高区域融合发展效率,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高质量实施提供动能。
2022年以来,浙江聚焦农业农村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建设“两个先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项目、强投资、促发展,尤其对投资额度大、拉动效益好、建设进度快的项目进行激励,引导优化农业农村投资结构。
数据显示,去年,浙江优化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库,共谋划实施了557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1265亿元,其中当年度计划投资“超额达标”,全年共完成年度投资358亿元,投资量同比增加9.8%。
根据规划,今年,浙江将推进539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总投资达4859亿元,其中年度计划投资900亿元。
此外,安徽各地也以实际行动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到位。
如在产业方面,近年来,安徽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主引擎。2022年,安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55万亿元,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跨越万亿台阶、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8%。
“当前我国正在进入全面乡村振兴,其中重点的是产业振兴,没有产业振兴,就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也是一句空话。”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洪涛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可以将乡村振兴的核心理解为产业振兴。
洪涛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正处于“供过于求、供小于求”同时并存的发展阶段,供过于求是指绝大多数实物商品供给大于需求,供小于求是指特色实物农产品、品质实物农产品及服务农产品、体验农产品相对不足。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美好+品质的消费需求,应强化质量发展,实现“种养加得好、卖得好、卖出好价钱”,消费者得实惠、生产者得收益,反过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此外,2022年,安徽制定出台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进乡村建设“183”行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乡村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
据悉,今年安徽将继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和公共服务便利度,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
洪涛认为,乡村振兴应该面向未来,重点建设“未来村”。应该鼓励和支持多个村联合起来,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共同建设“未来村”,甚至以开放的心态,城乡融合。
孔令刚认为,为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还是在“三农”,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是以自身工作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现实需要,这也是对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的最直接检验。
来源:长三角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