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张晓娣:进博会对成都会展发展的启示

作者:发布时间:2023-04-12浏览次数:10

会展经济能够在短期内快速聚集投资及贸易流量,拉动消费零售、餐饮文旅等现代服务业,在中长期对城市产业产生联动、溢出效应,调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打造城市特色品牌。上海通过连续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现代治理、人文魅力、都市风范等软硬实力上实现更进一步,带动核心城市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进博会赋能上海城市发展

 综合实力。举办进博会这五年,是上海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实现城市能级大跃升的五年:对外贸易上,2016年—2022年,上海货物进出口总额从4338.05亿美元提高6093.85亿美元,年增速超7%;吸引外资上,2016年—2022年,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实到金额由185.14亿美元增加至239.56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三年稳定在200亿美元以上;提振内需上,2022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4万亿元,居全国城市首位。上海口岸消费品进口占全国40%,服饰、美妆、汽车更高达70%41%37%,汇集超过90%的国际高端品牌,是全球第二大零售商聚集地和首店首发的首选城市。

 基础设施。上海以进博会保障为契机,围绕市民感受最强烈、期盼最迫切的问题,不断在城市硬件设施上补短板、提品质:每年9月,延安高架路和虹桥枢纽都会新披“花衣”,被三角梅、亮金女贞等2万盆花卉装扮一新;除了高架道路花卉更新以外,每年进博会综合性交通整治提升工程还包括“四叶草”周边道路整治、高快速路路面平整、桥梁隧道养护、道路标志标线美化等工作;通过进博会,上海全面消除黑臭河道和劣五类水体,主要河湖成为“碧水清波”。通过进博会标准入社区,越来越多居民在家门口、社区里享受进博会等标的景致。通过打造微型演艺空间、休闲经典、人文景观,“家门口”沉睡空间被唤醒。

 城市功能。进博会五年间大量参展商变投资商,进一步提升上海全球资源配置、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等核心功能,折射出上海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上海将营商环境优化创新经验举措凝炼固化在《上海市服务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条例》《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法规里。各区主动对标对表,争相打造最优,比如,浦东新区出台《建立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等十余部法规,成功吸引一批高能级企业入驻、加大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和各类型总部。静安区以“全球服务商计划”,直击总部企业发展关键痛点,推动跨国总部“聚静安、在上海、为全国、链世界”。

 产业升级。进博会使得上海成为众多国际尖端技术、高端装备的集散地,为补齐创新链、产业链短板打开空间:第五届进博会前后,大量“3+6”新型产业外资项目落地。例如,霍尼韦尔(Honeywell)与蜂巢能源合作,建立以灯塔工厂物联网项目为原型的工业物联网平台,打造蜂巢能源数字化工厂;蔡司(ZEISS)半导体在上海成立两家投资性公司,分别聚焦高科技与医疗产业;长宁区“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进博会期间引进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生命健康等产业领域8家重点企业,投资规模约45亿元,也成就了上海首座“百亿楼”。

 城市治理。五届进博会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和精细化管理按下加速键: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城区治理“多格合一”形成全国首个超大城市智慧“体检”系统,通过接入交通、公安、应急等50个部门185个系统、1000余个应用、1700余万个终端,形成超高效闭环响应处置模式。进博会期间,600家数字酒店让展商游客体验流程优化的在线订房、自助选房、快捷入住、智能服务、快速离店;全智慧停车预约系统让车位预约、导航、支付、取票等环节省时“无痛”;“随申办”“进博随申”专栏提供一揽子展位、美食、车位、活动、出行、云展、云游等智能客控服务。

 ■成都如何借鉴进博会经验

 五年上海进博会经验反映出,城市发展与超大型会展活动之间具有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关系。积极建设国际会展之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城市品牌,对于成都全面提升城市产业和基建等硬实力、城市治理和营商环境等软实力、国际交往和对话等城市形象,不失为加速冲刺的重大机遇。

 发挥溢出效应,培植城市发展持久动能。通过高溢出会展经济,撬动高水平开放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能级总部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高密度创新经济的“五型经济”发展,使成都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发挥对人才流、商品流、资金流、数据流的集聚配置功能;将每一次大型展会作为营商环境抢跑快进的助推器,探索便利化、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集约化的服务保障新模式,将优秀经验、政策、措施提炼固化进而有序推广,把展会时期的服务要求变成常态化的服务标准;借助展会平台在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供应链管理等新赛道领域引进和培育更多高能级的贸易主体,扩大中资、民资、外资等各类地区总部的集聚,培育具有成长性和创新活力的总部经济。

 拓展产业链条,以“会展+”赋能产业建圈强链。积极探索“会展+商贸”“会展+文旅”等发展模式,构筑商旅文展融合发展的圈状发展新业态;锚定成都打造世界文创名城的机遇,推动会展经济与文创产业两大生态圈的“圈动发展”、相互赋能,以新理念、新技术、新形式联动开发文创、会展两大强IP,依托各类展会持续性打造相关主题的系列品牌活动,组织艺术节、音乐节、嘉年华、休闲露营等文旅消费项目,开发文旅、文创产品,兑现文化价值;结合展会和文创IP,谋划布局数字人等元宇宙产业,打通从“展览”到“消费”、从“展品”到“项目”的市场链,打造“会展+产业”的联动平台;设立各类专业市场和技术转化中心,迅速吸收消化再创造,借助展会平台拓展企业资源、推进项目落地,使展品快速转为产业发展推动力。

 加速精细化治理,夯实城市数字底座。依托大型展会强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精细化转型。展会涉及到海量大数据,为探索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提供了丰富应用场景。将各类大型展会活动作为“练兵场”对“城市智慧大脑”进行精密调校,整合汇集政府、社会和企业数据,在城市治理领域进行融合计算,不断优化城市运行的生命体征感知、全局实时分析、公共资源配置、宏观决策指挥、事件预测预警和“城市病”治理等功能。持续提升数据基础设施能级和算力能级,推动信息数据互通、业务联动协同、精准管理服务,最大限度提高政府服务保障展会的效率,打造“精治数治”的城市样本。

 构建开放平台,打造国家“会展矩阵”重要一极。深化与国际展览局、国际展览联盟、国际展览业协会等国际展会组织的合作,积极争取更多高级别国际展会落户成都;主动对标会展业国际一流标准,不断完善国际营销网络体系,提升展会国际化运营水平,提升成都作为展会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国际知名展会企业入驻、设立总部或办公室,提升成都会展业总部经济的实力和能级;大力推动现有国际展会活动成为承载人文、对话等多元内容的国际公共产品,在综合性展会框架内积极谋划高级别、标杆性年度主题论坛,策划专业性论坛、常态化沙龙、新锐先锋对话等活动,形成持续热度和流量,壮大论坛经济发展规模;呈现展览、论坛、人文、外交的多重交流功能性,以交流拉近民心,以交流强化城市形象。

 

来源:成都日报,412

作者:张晓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