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花: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诚信原动力

作者:李桂花发布时间:2023-05-17浏览次数:10

本文作者:李桂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自《新时代诚信研究范式重构及经济高质量发展诚信原动力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公众号内容有删减。

 

一、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激发诚信原动力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信用秩序直接影响交易成本,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规模和维度,最终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信用秩序进行了多年治理,制度建设日益完善。不过,信用秩序的长效机制还有待形成。

信用秩序是贯穿在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生态系统,要提升整体的诚信水平就要打破现有的平衡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狭义地讲是社会信用体系形成长效机制的过程。

社会信用体系,不仅包括信用制度和信用手段,还包括信用意识。信用意识是制度和手段的基础。制度和法律层面的规范,为守信的行为提供激励,对失信的行为进行处罚,从而设置了社会风气和商业伦理的底线。但也需要很高的交易成本来实施。

没有内在动力的诚信行为,本身就是个双刃剑。经济主体基于成本收益计算的守信行为,当有漏洞可钻时就可能变成失信;代表诚信和质量的声誉,在主体获得既得利益后,就可能变成欺诈的筹码。

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已经非常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不过,停留在道德宣传的层面居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观,不仅是道德伦理,更是符合市场主体根本利益的实证学问和自我提升的手段。只有真正认识了诚信观的自利内涵,才能激发经济主体诚信行为的原动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与自利

要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观的核心内涵,必然要谈到“天人合一”理念。人的本性和“天”即大自然是一体的,具有至理、至诚和智慧。“万物皆备於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但后天环境下,个体具有各自的思维框架和行为惯性,从而具有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心智模式。从而,经济人在参与经济活动中,不应只是向外进行资源配置,更要反观自身、破除心智模式的障碍和框架。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上)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考察,诚信是符合市场主体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断提升的过程。“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章)

本性不仅具有智慧,还是个体和环境互动中的主导。“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

可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问中,诚信不仅是可以获得声誉的手段,更是符合人自身利益的行为。

三、“诚”与“信”的深层内涵

“诚者,天地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可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看来,“诚”是“信”的深层基础。  

(一)“信”的基础是理性和意志力

“信”是既定心智模式下的理性。“信”包括了决策和执行两个部分,即决策时的理性和执行过程中的意志力。在排除恶性妄言的前提下,理性的决策所产生的合理的承诺,是“信”的核心;在理性承诺的前提下,践行中的“守信”则体现的是意志力。承诺的践行需克服主体自身的情绪、抵制短期利益的诱惑、付出精力整合资源等。

(二)“诚”的本质:突破模式、回归本性

“诚”是本性的体现;“思诚”是心智模式的完善,以及完善过程中体现出的更高的信用水平。“诚”作为本性,虽然每个经济主体都具有,但是要体现在经济活动中,则需要克服心智模式的障碍和框架。这是一个心智模式的自我完善的过程。

(三)“诚”是“信”的深层基础

在存在心智模式时,主体就有长处和短板,由于短板的存在会导致承诺有漏洞或者执行缺乏意志力。如果不能突破自身的心智模式,主观意愿上再真心的承诺,也无法实施。因此,加深信用的前提是加强“诚”的实践。

心智模式既然不是先天的,就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去完善、提高。随着正确的、规范的行为一再重复,原有的心智模式的框架和粘性就会不断削弱。久而久之,主体对外体现出来的理性水平越来越强,信用水平也越来越高。

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个体理性维度

基于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社会经济系统是由不同维度的理性水平的个体组成的。经济主体的理性具有不同的维度层次,既不是原子式的均等化,也不是一个平面内的量化差异。

除了本性之外,对于已经存在心智模式的市场主体,我们可以分为三类:

(一) 理性的市场主体

这类主体有自我利益的意识,但受制于内在的心智模式而不自知。在现有心智模式框架下,会提升自己、会追求长远利益。例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二) 非理性的市场主体

这类主体在主观意识上已经被扭曲形成了不利于自身的交易动机。他们付出努力的目标并不基于自身的真实需要,而是为了攀比、获得别人的认可,如卖肾买手机等。

(三) 超理性的市场主体

这类主体有突破心智模式的定位,重视根本利益。当前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谋求利益的场景,更是认识和突破心智模式的实践。如儒商、佛商等。

现实中,理性、非理性是交织的。对于特定的经济主体而言,在心智模式没有障碍的地方,会体现出理性;反正,则会呈现出非理性。超理性的经济主体则是在承认本性与心智模式的区别基础上,愿意为消除非理性、突破有限理性的框架从而回归本性而去自我突破。

在任何对外活动中包括经济活动的参与中,超理性的经济主体的出发点不仅在于现有心智模式框架下的资源配置,更在于破模式。突破自身的障碍和框架后,智慧就能显发出来,从而具备更持续和更高维度的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寡”是指不执著、不挂碍,而不是灭除和对立。)

五、激发诚信原动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本文从心智模式的完善的角度分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的内涵。不过,诚信的其他两个内涵并不是不重要,即行为规范和建立声誉的策略。行为规范如守信、对事业和组织的诚心(体现为敬业、忠诚)等,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群体中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一个社会能够稳定、和谐的基本条件。作为获得声誉的策略,这是理性的表现,也是对社会经济活动有益的,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过,这两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充分,而诚信对于自身的内生性和对于自利最大化的经济内涵,长久以来被忽视了。

诚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人的心智模式的完善和提升的实证智慧。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考察人,人有本心也有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有层次的区分。理性的水平,可以通过心智模式的突破来不断超越和提升。

内在的“诚”和外在的“信”一方面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经济当期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又通过个体的心智模式创新带动科技和组织、制度的创新。

由心智模式的完善激发创新,以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经济发展又能为诚信深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从而形成“诚信-创新-高质量发展-诚信深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循环累积增长路径。

这种基于心智模式完善的诚信深化,为社会创新带来源头活水,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