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2023年8月8日《解放日报》第11版“思想周刊/新论”
一段时间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似乎成为对文化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常态化定义。其隐含的逻辑在于,文化本身并不具备产出效益,而仅仅是作为吸引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媒介。
实际上,无论是以美国好莱坞、迪士尼为代表的娱乐文化,还是意大利、法国的时尚文化,抑或日本的动漫文化,均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宣传了国家形象、提升了国家品牌。
在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消费,正在成为扩大国内需求、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
举个例子,位列中国电影排行榜前列的国产电影中,除了“流浪地球”系列、“抗美援朝”系列之外,“西游”系列等题材得到市场热捧。近期热映的以唐代诗人诗歌为主题的《长安三万里》以及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的《封神》电影,更让人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还有一个亮点,当数汉服产业。从2015年到2021年,我国汉服产业的市场规模由1.9亿元激增至101.6亿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200亿元。
新征程上,应当进一步盘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更好地融入经济发展与品牌塑造。比如,挖掘具有时代气息并与年轻消费群体偏好相融合的新IP,博物馆萌宠展品即属于此类;借助新兴技术手段、平台市场主体和大数据商业模式,更广泛识别消费偏好,更精准对接多样化需求,从而不断发现和培育市场爆款。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詹宇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