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作者:陈建华发布时间:2023-09-28浏览次数:49

来源:原载《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07-24

作者:陈建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现阶段我国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的后半程,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65.22%。我国正在进入城市经济阶段、都市社会状态、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时代,经济、社会与空间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都市革命时代。城市正在超越农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轴,城市深刻影响着乡村,乡村又反作用于城市。我国的城乡关系已经从过去静态的“二元结构”关系走向“双重互构”关系。乡村振兴已不能局限于乡村范围之内。必须跳出乡村范围并把乡村与城市联系起来,把乡村振兴置于我国加速城镇化的背景、环境与条件之下进行。乡村只有融入城市发展并参与国内与国际经济循环,才能获得产业发展的活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而推进乡村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基础与经济条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为此,应当加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联通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加入城市经济循环,形成乡村与城市发展新格局,才能成功地取得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胜利。

一、加强城乡之间联通性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经济要融入并加入以城市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体系,参与城市经济循环,首先要加强乡村与城市之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之间建设起立体式与一体化交通体系,以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多年来,我国建设了大量交通基础设施,例如港口、机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及其车站等。我国的高速公路网与高速铁路网不断发展,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不同交通方式综合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但是,许多城市大型交通设施较为侧重于城市之间的联通,而在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之间的联接性、立体化与包容性方面亟需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城市与乡村的联接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亟需发展,特别是乡村网络性、民生性、经济性以及对接城市的便捷性基础设施建设亟需进一步加强。许多地区的城乡之间的交通体系还没有一体化与“同城化”,乡村接近于城市优质社会资源的渠道以及交通设施尚需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城市通过交通设施对邻近区域资源与要素的整合亟待进一步提高。

注重城乡之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一个多种运输方式有效沟通、共同发展的智能化、信息化、立体化、现代化和便捷的城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交通一体化与“同城化”交通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与融合发展。这不仅需要加强乡村同本区域中心城市的主干道路的联通性建设,而且需要加强乡村的路网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便为本地区及其乡村经济参与国内和国际经济循环提供交通基础。可以利用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跨界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各项设施互联互通,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加强乡村与城市的联接与贯通。可以利用现有高铁、机场与高速公路休息区等交通枢纽作用,发展枢纽经济、高铁经济和道路交通经济,以加强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充分利用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周边的乡村资源与要素,促进乡村振兴。

二、促进乡村产业融入城市经济大循环

当前,我国正在形成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一个地区而言,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与带动的区域经济体系参与国内与国际经济生产分工与协作,是该区域提高经济效率的实现路径。乡村经济只有融入本地区的经济体系,参与以该地区中心城市为主导的经济生产,促进乡村经济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形成源源不断的经济发展动能,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要根据乡村的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根据传统农业生产区域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与林下农业,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规模生产效应,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加强农业的产业服务,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与人文附加值,突出乡村的产业特色,促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鼓励邻近城市的乡村充分利用接近于城市的优势,积极融入城市经济大循环,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并与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乡村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竞争优势。

大力促进乡村与城市对接,做到既利用城市的聚集经济、规模经济、创新经济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又利用乡村的自然生产与亲近自然优势。依托大城市和城镇化优势,进一步加快城乡资源对接、城乡优势互补、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依托都市农业的精准定位和服务大都市的独特优势,将生产经营体系与现代化交易方式和个性化消费习惯相适应。探索在县级与镇级层面对承包地流转实行统一管理,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成片化种植与现代化经营,实现现代农业的要求。推进农业与物流配送、冷链加工、电子商务相结合,形成具备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园区,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以“乡村人文之旅”理念为核心,以“文体旅”融合发展为重点,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多样、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的旅游度假区、乡村民宿和康养基地等,促进乡村经济繁荣,推进乡村振兴。

三、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新型城乡关系应当是相辅共生、社会公平公正、空间共享与融合的总体社会关系。合理的经济区域一般既有城市的活力,又有乡村的静谧。在城市与乡村的分工与协作过程之中,城市起到经济增长极的带动作用,乡村起到经济腹地的作用。城市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形成经济增长极,再对先进的生产要素进行扩散发展,带动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乡村经济发展可借助于城市的聚集与辐射功能,与城市形成共生共荣关系。乡村可利用城市的技术、资本与人才,对外扩散与发展,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经济位势,拉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经济振兴与整个地区相对均衡发展。因此,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资源互补和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统筹乡村与城市空间发展,协调农村与城市发展关系,探索城市与农村融合发展的道路,既要利用城市的聚集与辐射作用发展农村,又要考虑农村发展的自然性与特殊性,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而发展多样化的、不同于城市的乡村空间形式。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农村扩大城市的聚集经济效应,实现乡村与城市双重发展与有机衔接。

同时,城乡之间应当拥有相对分明、独具特色的空间布局。推进城乡互动发展,构建“都市圈-城市-新城-小镇-乡村”城乡体系,完善城镇发展布局,优化完善乡村空间布局,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发挥城市群、都市圈、新城、中心镇对乡村地区的辐射作用,促进城市群与都市圈带动包括乡村经济在内的经济区域参与国内与国际循环,推进城镇对乡村经济发展发挥辐射作用。为此,我国不仅需要对城市的产业、居住、交通与游憩等方面进行总体布局,需要城乡之间有层次性的空间布局,而且需要乡村空间有总体上的空间安排。分层次、有梯度地推进乡村建设,推动中心镇、新城与大城市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城乡发展格局。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环境和谐宜居、传统文化彰显的中心镇与特色小镇,发挥中心镇与特色小镇联接城市与乡村的中间性节点作用,发挥城市与新城对乡村的聚集与辐射作用。既发挥乡村的比较优势,又发挥相邻城市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形成整体优势,促进我国乡村振兴。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双重互构逻辑下中国城乡关系的空间政治经济学研究”(项目号:21BJL05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