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民营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经过多年发展,长三角三省一市形成了具有省市地域特色的民营经济样式,初步形成各具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民营经济生产体系。
上海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大都市的资源,借助交通区位优势与信息高地优势,依托人力资源与信息资源,积极发展科技型、都市型、总部型、外向型行业,不仅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产业链配套,还是上海外资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
在较为丰富的人才、信息和研发条件下,上海“专、精、特、新”等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较快。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新材料、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发展迅速,为上海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还有许多民营企业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力,通过并购和战略联盟方式,获得国外品牌和销售渠道,利用上海区位优势发展总部型、管理型行业,优化企业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同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和来自国内的外地资本、外来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上海民营企业提高了国际化程度与外向型程度。
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发展基础较为扎实雄厚。目前,浙江民营企业在营收、数量上居于全国前列,正从“数量积累型”向“规模质量型”进行实质性转变。其中,借助于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向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转向明显。
新形势下,浙江民营经济正在走向规模化和集团化,处于转型优化升级之中,处于二次创业与多元化经营的进程之中。许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以数字化和互联网经济为抓手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具有生产供给满足国内需求和针对外需发展出口加工的双循环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民营企业经历过外力驱动、存量改制和增量加入等几个阶段,逐步由分散粗放型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式、集群化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实力迅速增强。以船舶制造业为例,全省船舶民营工业企业在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上居全国之首。
同时,江苏民营企业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不断加强制造行业研发投入,持续提高自主创新工作强度,产生了一大批国际级、国家级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苏南地区还形成了同浙江相似的块状经济特色,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数量不断增长,出口产业主要集中在光学、电子、通信设备与半导体等领域。
近年来,安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壮大、总量迅速扩张、转型升级加速等后发优势,集中在农业、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家电生产等行业,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领域快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技术水平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总体上,长三角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已初步形成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分工与协作关系。
上海民营企业具有科技型、都市型、总部型、外向型特征;浙江民营企业拥有规模化、多元化、服务业化、数字化特征;江苏民营企业具有集群化、新型工业化和自主创新能力强等特征;安徽民营企业具有发展迅速、活跃度较高等特征,市场前景广阔,后发优势明显。
下一步,科技型、都市型、总部型、外向型民营企业相对集中于长三角首位城市上海,有利于优化要素配置,提高区域资源利用效率。
浙江继续发挥民营经济基础雄厚和产业多元化、服务业化、数字化特长,有利于提升长三角经济活力,拉动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
江苏民营企业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走产业集群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提供扎实的工业化基础,并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
安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活跃度较高,可以提供较为广阔的后续发展空间。
总之,长三角三省一市民营经济基于产业特色、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加强互动与交流,进一步形成分工与协作关系,坚定不移走开放之路、汇合作之力、聚创新之势、育共赢之果,有利于形成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构建经济发展整体性优势。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3-09-26
作者:陈建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