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张晓娣:多维度赋能,“内联外通”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晓娣发布时间:2023-11-06浏览次数:10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我国参与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联外通”平台,不仅释放出了超越传统展会时空限制的溢出效应,而且成为一系列制度创新改革的起点,为面向未来国际合作新规则和新机制设计高水平服务、搭建高规格平台,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获得发展红利新机遇提供了坚实抓手。

 建立常态化机制深度促进贸易往来

 进博会设立60家“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持续吸引企业、国家级机构入驻,形成多形式、差异化的进口商品由展转销渠道和网络。这为国外企业或展品进入中国市场一站式跨境电商交易服务搭建平台,提供了精准渠道对接服务,同时为国内跨境电商平台组建跨境采购联盟提供契机。“中欧班列-上海号”和“进博号”,依托“全球首发、中国首展”打造众多进口品牌首店、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丰富新产品、新消费、新技术的高品质供给。

 第五届进博会设立的“参展商变投资商”板块将其功能由简单“进口”向链式“引资”延伸迭代,2017年至2022年9月,在华投资新设企业的进博参展商超过300家,参展商向投资商转化比率接近13%。

 商品进口仅涉及“准入”,而吸引外资则覆盖“准入”“准营”“退出”等多环节,因而要求更为复杂、更具系统性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对于跨国公司,鼓励其以“在中国、为全球”为目标建立地区总部或升级总部功能,加大在中国投资的深度和广度,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总部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国内外市场的要素链接、产业链接、标准链接、规则链接。对于中小及初创企业,为其筹划政策研讨、项目孵化、市场准入、监管创新、园区落地、市场推介等活动,增加投融资对接板块。

 强化政策突破 推进制度创新

 进博会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是强化“店小二”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和监管能力的“实战场”。

 每年进博会的举办将不断督促政府提高主观积极能动性,通过制度创新、行政流程再造,提升对市场主体的服务水平。应当紧紧围绕达成一流成效这一重要目标,聚焦展前、展中、展后三大环节,加强部门协同、政策集成,就展品人员便利通关、新技术新产品发布、投资贸易对接等方面,着力推进展会相关政策突破,为参展企业和各交易团提供优质服务。健全企业需求导向的反馈机制,更加注重交易质量和落地效果,在企业所关注的降低准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形成制度创新或突破。

 历届进博会,海关总署等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一系列创新措施,在通关便利、展品留购、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上海市层面配套并健全一套便利化、数字化、集约化、集成化的监管与服务新模式;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立法试验田”制定服务保障进博会及后续展示、交易、经营的地方性法规。好政策、好机制不断被长效化并改进,成熟做法和经验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参展企业的政策诉求能够及时传达并得到回应,政府服务和管理流程优化提升的内生动力愈来愈足。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驱动激发新活力

 进博会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的综合体,对内引领消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打造重大展会“矩阵”,在国内国际政、商、产、学、文、娱、旅等领域激荡思想和观点的交流碰撞,经济与人文相得益彰,成为我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

 对标达沃斯论坛和博鳌论坛等世界顶尖论坛,虹桥论坛建立专兼结合、内外联动的全球智力支持网络,围绕当年前沿热点焦点议题,集聚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学者、专家、媒体、乃至政商精英为论坛“站台”“发声”“呼吁”,引领包容、灵活、公平的国际多边对话沟通新潮流。进博会积极推动虹桥论坛“走出去”,将影响力扩大至全年、全球,不断发出“虹桥声音”、贡献“虹桥方案”。

 在科创层面,进博会使中国更好地对标国际科技前沿,加快科技创新前瞻布局,为国内企业实现技术采购、产业合作、创新交流搭建重要平台,增强全球各领域领先企业实施“科技本地化”的信心,推动世界领先技术融入本土产业优化发展。为进一步发挥并放大进博会科技创新本土化和产业升级的平台效应,需要持续改善承接创新溢出的环境,包括健全以“及时响应+多元调解+商业仲裁+司法速裁”为主体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国际创新人才汇聚、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落地本土提供政策配套,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参与进博会专业论坛的筹办组织。

 进博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永无止境,进博会便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能级、丰富平台功能、夯实长效发展机制。

 

来源:文汇报,111

作者张晓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