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鑫: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扩张—兼论开发区的产城融合效应

作者:李培鑫发布时间:2023-11-29浏览次数:126

作者:李培鑫,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张学良,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

李丽霞,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原文发表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内容摘要:开发区作为重要的产业平台,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聚焦开发区在城市空间扩张中的作用,对围绕开发区的城市空间演进模式进行检验和识别。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夜间灯光三类栅格数据,以1 km2栅格作为样本单元,分析和检验开发区对城市空间扩张和演进的影响,探讨开发区的产城融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栅格距开发区越近,土地类型向建成区转变的可能性越大,栅格中的人口和夜间灯光亮度的提升也越大。开发区不仅促进周围土地向建成区转变,也吸引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周边集聚,产城融合不断推进。开发区的这种效应受自身产业发展水平、级别和所在区位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产业集聚水平更高、国家级以及距离市中心更近的开发区,带动作用和辐射范围更大,同时开发区级别和区位的交互影响显示国家级开发区更有利于实现相对独立的发展。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空间经历了一个快速扩张的过程。在此背景下需要思考的是,城市空间的扩张是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有哪些因素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张的模式,从而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特征。本文的研究重点聚焦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区模式,对以开发区为主导的城市化特征和围绕开发区展开的城市空间扩张进行分析和检验。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载体,开发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土地和人口城市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路径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化模式。而通过作为主要产业平台的开发区带动城市化进程,也是实现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依托开发区建设,一方面为了满足各类与开发区相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对土地的需求,城市空间得到拓展。另一方面,随着各类服务于开发区及其外围与之配套的生产消费活动的劳动力的聚集,人口城市化也将进一步提高,最终带来经济活动在开发区及其周围的集聚。因此,能否更好地发挥开发区的作用,依托开发区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对于推动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多中心发展和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完善我国城镇化战略、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二、主要工作

本文综合运用土地、人口、夜间灯光三类栅格数据以及开发区的地理空间数据,实证检验开发区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开发区的产城融合效应,从而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以开发区为主的城市空间扩张模式是否存在,城市土地开发和建成区空间演进是否围绕开发区展开;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开发区是否仅仅推动土地城市化,抑或同时作用于人口以及经济活动在周边的空间集聚,从而促进土地、人口、经济活动的协调统一与产城融合发展;三是对于不同类型和特征的开发区,其作用和影响是否会存在差异,什么样的开发区更能吸引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本文的边际贡献:一方面,对开发区影响城市空间扩张的作用及其产城融合效应进行了系统识别和实证检验,丰富了对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对开发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为更好通过开发区建设带动城市发展提供了理论和事实支撑,同时这也是对开发区政策效应相关研究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在研究数据和方法上,本文界定了开发区的地理边界和空间范围,在此基础上,综合采用土地利用、人口以及夜间灯光三类栅格数据,以1km2的栅格作为样本单元来进行实证分析,这突破了传统的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局限,将研究的空间单元从省市县等行政单元拓展到了更加精准、更加小尺度的开发区和栅格,也是对城市内部问题研究的有益尝试。


三、实证设计

本文以长三角作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土地利用、人口和夜间灯光三类栅格数据,从开发区对城市土地开发及相应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的影响来分析其与城市空间扩张的关系和产城融合效应。文章的实证设计以每个栅格作为样本单元,对于三类栅格数据,将其进行矢量化以使其具有相关属性。选取的样本期为2005年和2015年 ,即以2005年作为基期、以2015年作为终期,识别主要属性变量在样本期内发生的变化情况,从而进行回归估计。另外对于开发区数据的处理,主要参考《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并参考自然资源部公布的《中国开发区四至范围公告目录》,对开发区的边界和空间范围进行界定。

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开发区的作用效果。首先,对于开发区如何作用于城市空间范围扩张,本文的实证设计思路主要是检验开发区对其周围土地利用性质转变的影响。如果在研究的样本期内,开发区的成立使得其周围土地利用性质由耕地、林地等转变为建设用地或者建成区,则说明开发区确实会促进周边土地开发和城市空间范围扩张。在模型中,以每个1km2的栅格为研究对象,被解释变量为单个栅格在研究样本期内土地利用性质变化的虚拟变量模型的主要解释变量为栅格距最近开发区的距离,如果系数为负,说明离开发区越近,某个栅格的土地利用性质转变为建成区的概率越高,距离开发区越远,栅格土地利用性质变化的可能性越小,从而开发区对于土地利用性质转变有显著的影响此时主要基于Probit模型进行估计,模型设置如下:

进一步检验开发区对城市空间扩张中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影响。依然以单个的栅格为研究对象,对于开发区的人口集聚效应,实证设计的思路为检验开发区对其周围人口增加的影响,如果在研究的样本期内,开发区的建立使得其周围的人口数量增加,则说明开发区有利于吸引人口集聚,被解释变量为某个栅格人口数量的增长率。另外我们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作为经济集聚的代理变量,检验开发区对周围夜间灯光亮度变化的影响。如果在研究的样本期内,夜间灯光亮度值增加,则说明开发区有利于经济活动在其周边的空间集聚模型被解释变量为某个栅格夜间灯光亮度的增加值。模型中主要解释变量仍为栅格距最近开发区的距离。类似地,系数为负值则反映距开发区越近,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增加越明显,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围绕开发区的人口扩张和经济集聚。OLS估计模型设定如下:


四、主要结论

根据估计结果,以栅格距最近开发区的距离为主要解释变量,其与栅格土地性质向建成区转变、人口增长以及夜间灯光亮度增加之间均呈现了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即栅格距开发区越近,土地类型向建成区转变的可能性越大,栅格中的人口和夜间灯光亮度的提升也越大。从而开发区作为功能性的产业平台,不仅仅能够促进其周围的土地向建成区转变,同时也吸引了人口和经济活动围绕开发区进行集聚,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空间进一步扩展,产城融合效应不断推进。此外基于开发区特征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开发区的作用效果与其自身的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行政等级和所处区位显著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越高、距市中心越近的开发区所能产生的带动效应越强、范围越广,另外与省级开发区相比,国家级开发区对城市空间扩张和产城融合的带动效应更大,并且通过分析其与区位的交互影响,这种差异随着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更为明显,也即国家级开发区会更有可能实现在城市原中心外的独立发展。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城市发展空间的演进确实存在着围绕开发区的建成区扩张模式,而同时人口和配套经济活动也相应在开发区周边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开发区的产城融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提高城市宜居度,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本和生产要素流入,进而提高城市空间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