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沈开艳、何畅: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沈开艳、何畅发布时间:2023-12-21浏览次数:12

新形势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凝聚了我们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要用系统思维全面理解把握其蕴含的深邃逻辑,在不同层面采取针对性举措,合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赢取主动权——

 

 一是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站在更高起点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和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的基础支撑。要针对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大国和学习强国,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新质人才支撑。

 

 二是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对各类创新主体进行整合优化,集中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跨部门的优势力量,建设一批能够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协同创新平台,促进要素融合,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创新效率。

 

 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从保护鼓励创新的角度规划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制定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领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方面,更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大力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适度超前谋划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发展布局。

 

 另一方面,应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和结果导向,减少过度和不科学的政策干预,适时、适度、适宜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避免不合时宜、不符实际的政策出台对产业发展起到相反作用。

 

 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集群,在集聚中促进新质生产力规模化发展——

 

 在合理的空间载体上实现集群发展,特别考验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效有序布局。要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体系完备的天然优势,用好用足不同地区的发展比较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给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1+1>2”的规模效应,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方面,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东部沿海地区要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依托特有的工业基础,可对传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分类改革,围绕装备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同传统制造业结合,提升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中西部地区应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结合区域特色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围绕重点领域进行创新。

 

 另一方面,加强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可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探索在大区板块、城市群、省际及省域内部多个层次构建起协同创新网络,以此汇聚创新发展合力。

 

 同时,避免简单的生产要素堆叠,切忌以生产要素的机械化、同质化堆叠来培育产业集群。要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和创新主体意愿动力,“顺水推舟”搭建创新集聚平台,展开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是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有力推动者。保护企业、爱护企业家就是保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关注企业家合理诉求就是护航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

 

 第一,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的政策支持,用“有形的手”为企业提供更多“无形的支持”。比如,在资金、金融、税收等各方面搭建激励企业创新的制度,重视各项政策之间的协同效应。

 

 第二,更加重视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很多中小微企业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第三,引导社会各方面主体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要从更高层面和更广维度推动科技创新相关方支持企业,在更深层次培育真正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全过程的创新土壤。

 

 归根结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主体之间协同高效配合。尤其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政府服务功能,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3-12-19

 作者:沈开艳 何畅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