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首个工作日,上海营商环境改革的“最新升级版”如期而至。自2018年以来,上海已连续多年在岁末年初召开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发布相关文件。如果说营商环境代表了政府对经营主体的一种承诺,上海所呈现的态度也堪称高度透明、不负期待。
相较去年的“6.0版”,今年的举措虽然从208项减少到150项,但整体上,方案的系统性进一步提升,立意和治理逻辑站位更高,同时更突出用户意识,更强调触达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方案的第一段中,开宗明义地对“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作出新解析,就是要“以市场化为鲜明主线、法治化为基础保障、国际化为重要标准”。观察整个方案,这一思路贯穿始终。
围绕痛点需求提出“五大行动”
“7.0版”方案,也就是《上海市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提出五大行动、150项任务举措,以推动上海营商环境迈上新台阶。
总体上,在过去6年,上海从“1.0”到“6.0”,累计实施了951项营商环境改革任务,营商环境改革的成果有目共睹。上海真刀真枪地以政府自身改革,以简政放权、优化机制流程等方面的实绩,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以去年为例,上海提出的208项任务举措已全面兑现,在企业登记、劳动就业、获取金融服务、纳税等领域推进一系列全国首创的改革,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监管进一步优化,浦东、临港、张江科学城等重点区域创新举措不断涌现。
在此基础上,今年的营商环境改革进一步凸显“全面、对外、务实”的特点,涵盖市场环境、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多个维度的优化提升目标,更加强调“社会看得懂、企业有感受”。正因为高度聚焦于企业和社会所关心的任务事项,而排除了政府部门内部工作,因此,今年上海营商环境改革方案的条目比去年减少28%。
围绕营商环境改革,上海今年将深入实施“五大行动”,也就是“对标改革提升行动、企业服务提升行动、监管执法提质行动、区域标杆创新行动、营商协同共建行动”,内容全都围绕企业发展的需求和痛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化解难点堵点。
准确把握营商环境评价“新标尺”
“7.0版”营商环境改革,有一个重要外部背景,就是世界银行将在今年根据最新发布的营商环境评估方法论对我国开启首次评估,上海则是目前中国唯一的样本城市。
在许多专家看来,要更好地增强在全球的营商环境竞争力,上海必须准确理解世行新评估体系的底层逻辑。正如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所言,任何将营商环境粗浅理解为“省时化、简单化”的观念,都可能将实践引入功利主义陷阱。本质上,营商环境强调的是一种更强调法治化、可预期的政府与企业关系。世行新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评价一国的法治环境能否将一系列企业自身无法控制的外部条件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进而降低不确定性的冲击。
要构建更正向的政商关系,扩大市场准入,特别是深化制度型开放力度,是题中应有之义。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说,世行新评价标准很强调市场准入,因此,对上海而言,新一轮开放就是最大的营商环境。为此,今年临港新片区将聚焦跨境金融、跨境数据、跨境医疗、增值电信等领域,扩大开放,从而打造营商环境的“临港样本”。而从市场监管部门的角度而言,去年其营商环境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对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进行了清理,从而营造更公正、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记者还发现,“7.0版”方案中,“监管”这一词出现了30次,成倍于往年的频率。当然,这不意味着上海要推进高压监管,而是会更多从服务企业的角度出发,改善监管,让执法及其后果更规范、可预期。在谈到今年营商环境改革时,不少部门也的确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优化监管上。市市场监管局就提出要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高位推进‘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监管”,减少涉企检查频次。
更加注重“最后一公里”建设
营商环境改革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和落地。今年,上海把推动营商环境改革措施更全面触达企业作为一项关键任务,希望能更彻底消除政府政策和企业感受之间的“温差”——也就是防止政府积极制定发布的政策,企业却一直“不知道、不会用”。
“7.0版”方案一方面在相关改革举措的安排上强调“小切口、具体化”,特别是针对直接由企业反映的痛点难点,出实招,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方案也通过优化顶层设计、畅通“最后一公里”,让政策效应能够一路传递到市场体系的末端环节。
今年的方案在“企业服务提升行动”中就专门提出,“鼓励运用企业视角和市场话语体系开展政策解读”“切实提升高频政策申报便利”等内容,特别是提出要“推动市、区两级企业服务资源向园区赋能”“会同各类协会商会,积极面向各类企业开展热点政策专题解读系列活动”等。这意味着,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中,除了政府之外,第三方机构也将成为重要的建设者和赋能者,从而构建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的氛围。
此外,各委办局也在实操中不断磨炼新举措,强化企业获得感。市知识产权局透露,今年他们将进一步完善名为“知识产权营商环境体验官”的制度,通过从社会上广泛遴选一批有能力、有亲和力、有敏锐度的专业人士,让他们走进一线、问需于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体验、评价、反馈、整改、核验”的闭环,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