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沈开艳: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沈开艳发布时间:2024-03-20浏览次数:10

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上海肩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责任使命。过去一年,新质生产力在上海发展已取得明显实效,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43.9%;同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已达1.6万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4%,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50.2件,比例和数量均位居全国先列。在更高起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既要认真总结发展优势,也要理性认识差距不足。

坚持四个放在,切实增强上海引领示范的使命担当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上海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责无旁贷的主力军,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放在”,不断增强自身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深刻认识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背景是“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上海的生动实践提供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而言,科技创新能够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由其催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又能承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提升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影响力将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破除资金障碍,营造良好氛围。建设好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更大机遇。此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升级也为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增添生机活力。

深刻认识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实践。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肩负着以自身的创造性实践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的重任。必须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实践的具体方式,主动作为,把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落在实处。

深刻认识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殊使命是为全国各地提供宝贵的发展经验。上海在科技创新、产业布局、发展转型等诸多方面具有坚实基础和天然优势,要积极作为,在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方实践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探索新的生产力理论、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提升系统思维,以集成式改革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涉及内容众多的系统工程,必须注重各方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按照新质生产力自身的特征规律,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当前,要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以集成式改革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更加重视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之路,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赢得主动。

以高效有序成果转化增添发展动能。加强科技创新向具体产业和产业链的具体应用转化,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承载作用。抓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三大主攻方向,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总抓手,在集群集聚中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以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守护发展底色。坚持以绿色技术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发展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绿色能源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为突破口,扭住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关键本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确保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以系统协同改革举措打破发展瓶颈。坚持推进要素市场改革,保障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企业创新活动的顺畅进行。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社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投入,逐步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发展环境。打造国际化开放创新生态,依托全球性、区域性国际组织,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共同挖掘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制度体系,推进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以人才红利良性循环夯实发展根基。要更加聚焦为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丰富完善各类人才战略。同时,探索推动多样化教育模式协调发展,重视采取数字化、智能化方式,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大国和学习强国,加快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

完善自主动作,探索推广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上海实践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依靠党中央统筹协调优势,在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等方面实现“全国一盘棋”,也要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各地方要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任务中找准发力点,力争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新局面。对于上海而言,要走特色鲜明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之路,打造独具优势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国际科创中心策源功能影响力,吸纳集聚优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保障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等重要科技创新主体高效运行,提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数据资源等公共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力度吸引高水平科研机构落沪,在关键技术领域组织实施针对性攻关行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高标准的创新生态。

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跨区域协同。持续加强长三角区域联动,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跨区域布局,统筹整合各类产业集群项目,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载体。跨区域统筹推进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重要产业、优质资源和关键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以创新跨区域协同,带动高新技术同传统制造业有机结合,在集群集聚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大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大动力和竞争力。坚持以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针对性打造国际化开放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赢得更大空间,充分结合新质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规律,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增强人才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积极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等各项特色人才计划,扩大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和领域,以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赛会举办为契机,持续激发全社会投身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的激情活力。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各类市场主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特别是身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科创型企业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久久为功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确保为市场主体投入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舒适的政策温度。

切实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聚焦城市文化土壤培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城市文化同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紧密结合,加强科研环境建设,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涵养优良学风,为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来源:文汇报,2024-03-13           

作者:沈开艳,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