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行业流行“追风”。科技创新的“风口”,看起来总是捉摸不透、变幻莫测,区块链、元宇宙、空间计算、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这些“风口”直指当下最热门的新兴领域,也引领着技术创新前沿走向。
一波又一波的“风口”中,新兴产业热潮涌动,推动一大批上海科创企业走上舞台发光发热。但无论“风口”如何改变,其背后的关键“创新变量”始终不变——即以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引领为抓手,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赋能未来产业发展。某种程度上,从新兴产业的上海样本中,能看到新质生产力的“原生特质”。
上海新兴产业迎着“风口”而上
圆通速递司机杨中桥负责“千里奔袭”的物流干线运输,这本是一桩极耗体力的累活,如今却变得轻松起来。原来,前不久车上加载了一套自动驾驶技术系统方案,杨师傅一学就会,只要点击自动驾驶按钮,卡车就进入自动巡航模式,“以前每时每刻要握紧方向盘,紧盯路况,现在人工只需辅助,每天就能安全行驶上千公里。”
杨中桥的驾驶状态和行驶轨迹,以及跑在全国干线公路上其他800多辆车的实况,均被实时回传到嬴彻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智能驾驶云平台上。此前,智能重卡站上“风口”,上海孕育出一大批企业,嬴彻科技就是其中之一。“早在2021年底,我们就实现了智能重卡前装量产,如今安全运营里程已近1亿公里。”公司副总裁王立鹏自豪地说,他们自主研发的全栈L2-L4级自动驾驶技术,为物流快递业带来颠覆式效率突破。
如果说智能重卡是已经成熟的“风口”,那么AIGC及大模型的“风口”正劲,上海也在这轮大模型竞速中打开了一片产业新空间。截至今年3月,全国前4批次通过上线备案的大模型中,上海占据24个,包括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书生”、商汤科技的“日日新”、Minimax的ABAB等。
与此同时,上海培育大模型生态成效初显。今年3月,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一款文本向量化模型,很快就斩获C-MTEB榜单第一的佳绩。合合信息智能创新事业部总经理唐琪介绍,这是一种产业链上游的必备工具,能够将单词、句子或图像特征等高维的离散数据转换为低维的连续向量,显著提高大模型的精准度。
透视新兴产业的“风口”,技术创新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硬规则。“从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布局看,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称得上是新质生产力的‘原生代’。”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芮明杰认为,两个国际通用指标可以用来评价新质生产力是否高效,一是全员劳动生产率,新质生产力应该反映在创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上;二是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的是技术、资源配置对生产贡献的指标,“与传统产业以资本、劳动力驱动的生产力不同,在新质生产力中,科技创新扮演了更重要角色。”
既要蚂蚁雄兵,也要大象起舞
在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时,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格外关注新兴产业中的新群体——创业企业和“快公司”。他认为,这些公司充满钻劲和韧性,多是技术流和行动派,充满热忱地引领新场景、触发新需求,迎“风”生长,激发出新兴产业的勃勃生机。
仍以引领新一轮人工智能(AI)变革的大模型为例。如今在上海,大量初创型企业正围绕基础模型、AIGC应用以及上下游工具链等奋力追梦。就在最近,AI角色创作平台“捏Ta”刚刚完成超千万元的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这距离企业初创仅16个月,“捏Ta”平台紧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细分赛道——二次元,用创始人胡修涵的话描述,就是“以文本方式输入剧情,自动生成漫画角色”,且在国内几乎没有同类竞品。
除了蚂蚁雄兵,还有大象起舞。5年前,商汤科技投入巨额资金研发SenseCore商汤大装置,并在上海建设临港超算中心。正是基于扎实的算力新基建,商汤研发的底座大模型“日日新”得以持续优化,以平均2到3个月一个版本的频率迭代。就在4月23日,商汤科技发布日日新5.0大模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立透露,新版本基于超过10TB tokens训练数据,推理时上下文窗口可以有效到200K左右,大部分核心测试集指标已对标或超过GPT-4 Turbo。
繁星汇聚,构成了上海新兴产业的星座。有数据显示,上海AI产业规模已从2018年的1340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3800多亿元,年均增长超29%。“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一定是产业和企业,只有企业发挥创新力,才能带动全社会一起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芮明杰指出,这其中,初创企业要做技术“尖兵”,而巨头企业则应“一手引领创新,一手制定标准”,争取掌握新质生产力的话语权。
为此,上海聚焦创新策划,紧抓大模型、工业机器人、科学智能等“风口”,加速探索全过程创新的新范式,全力帮助企业在“风口”站稳、起飞。去年11月,上海出台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涵盖实施大模型创新扶持计划、大模型智能算力加速计划等。与此同时,国内首个大模型孵化和加速载体——上海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去年开始运营,半年来已入驻60多家企业。“捏Ta”所属的看见概念公司正是模速空间里的一员,胡修涵表示,这个孵化器里有算力调度、开放数据、评测服务、金融服务等全方位创业保障,可帮助初创企业轻装上阵。
抢抓先行者优势,为未来奠定基础
相比“风口”正盛的大模型,属于空间计算的真正“奇点”似乎仍未到来。此前,苹果Vision Pro头显的上市,让空间计算的概念火了一把,但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这一“面向未来”的全新交互技术,距离理想化形态还有一段距离。
站在当下与未来的交叉口,玩出梦想创始人、CEO黄锋选择带领团队争分夺秒进行技术沉淀和产品迭代。企业成立至今4年,已自研出一套空间计算的手势识别技术,实现关键技术局部赶超,努力推动三维信息技术革命往前破冰。“无论是今天的新兴产业,还是明天的未来产业,大量底层技术都是一以贯之的,需要耐心等待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判断,大模型与空间计算设备的结合,必定会在未来创造新的“风口”,“上海明确将未来空间作为五大未来产业之一,是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企业从现在起就要为此蓄力。”
今天新兴产业的“风口”,是过去技术创新突破的硕果,而今天的技术积累,或将成为未来产业的四梁八柱。在芮明杰看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先行者优势,因此,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原创性和颠覆性,“所有的突破性技术都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需要技术积累和高精尖人才汇聚,并且通过原创的技术和产品,率先设立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才能奠定先行者优势,在未来掌握先机。”
当下,上海已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中寻找与未来的链接点。去年,元宇宙、区块链、高温超导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启动实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850.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4万家。今年,上海将加快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高地。
不过,芮明杰也提醒,企业即使身处新兴产业,也并不意味着能代表新质生产力,比如,有些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看起来“高大上”,但生产线源自国外进口,做的是来料加工的组装工作,究其根本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要避免走入误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认为,上海一定要注重基础创新和场景应用,比如,上海的AI场景应用较多,但基础创新与国外相比还有待提高,未来应该双管齐下,从科技创新出发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