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李培鑫:凝聚区域合力协同释放发展动能

作者:李培鑫发布时间:2024-05-17浏览次数:10

日前,上海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举行扩大会议,指出要强化区域高水平协同联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与核心特征出发,其内在地具有规模经济属性,需要有效地拓展发展空间,依托我国独有的大国发展优势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强化地区间资源的共享与功能的协同,凝聚区域合力,释放发展动能。

强化空间协同,释放规模经济效益

区域统一市场不断形成,促使要素资源在更大空间的集聚、流动与整合。区域间的协同联动和融合对接形成一种互为空间溢出的经济效应,经济主体不仅会享受到本地的发展空间,还可以获得其他地区的市场和技术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创新和生产设施的共享、享受更多的中间投入品和更大的市场需求、提高要素与市场的匹配质量、推动先进知识技术的溢出等,能够带来更大的分工收益和规模效益,一方面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提升,另一方面提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这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既来自技术革命性突破,也来自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区域高水平协同联动,拓展要素配置和创新生产的经济空间,释放更大的规模经济效应,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强创新、要素、产业、市场跨区域融合

高水平科技创新需要创新资源与主体的跨区域整合。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能,要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对创新设施、创新主体、创新生态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每个地区的发展而言,其创新要素和投入相对来说往往都是有限的,要加强区域间的联动来形成合力,加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技术再到应用场景丰富的过程融合,探索面向重大需求、面向技术瓶颈、面向消费者需求的高水平创新。一是加强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与项目联合攻关。整合区域优势力量,搭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和高效利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各地之间可以探索“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联合攻关项目,提升创新水平。二是加强创新需求与供给的跨区域有效对接。要针对从研究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完善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和服务体系,搭建起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类主体跨区域进行技术成果对接、交易和转化的平台机制,通过合同科研、技术产权交易和共建联合创新中心等方式有效链接起需求和供给端。

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产业和要素配置的跨区域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要支撑,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更加具有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属性,对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也更加依赖于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一是要加强产业链协同,共建现代化产业集群。各地区要立足自身禀赋,厘清产业链条,加强资金、原材料、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合作,推动资源的共享与产业链的协同,在研发设计、配套加工、市场拓展和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有效对接,共同打造和完善产业生态。二是要促进要素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区域协同发展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强要素与企业的对接,提升要素匹配效率。可以加强跨区域金融合作,推动资金在更大的空间范围流动以追求更高的配置效率,增强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效能。此外,还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与合作,放大人才对生产力的支撑作用。

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需要技术和市场的跨区域对接。跨区域的产业创新融合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在加强资源配置的空间范围、提升要素的空间流动性、弱化行政边界的约束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区域的协同联动能够为数字经济发展在供给和需求端提供支撑,加强数据资源的跨区域整合,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溢出,扩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同时,新质生产力发展也需要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要推动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改善绿色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加强生产的集约化程度,着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空间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调统一。

 

来源:文汇报,2024-05-16      

作者:李培鑫,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