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上观新闻 | 李正图等:如何理解“高质量充分就业”?

作者:李正图等发布时间:2024-06-04浏览次数:64

5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529日,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精神为主题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双周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丁晓钦主持。

会议开始,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冒佩华领学中央政治局此次集体学习精神。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思想引领、政策方针、最终目标等方面,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主任周国良表示,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同时也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出了挑战。对于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来理解。就业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在推动就业的同时要注重保障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统筹教育培训和就业,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着手建立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等来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周文认为,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总书记还提出要建构我国的就业理论体系。过去,我们通常是把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原理简单应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和要素市场,这是无法建构中国自己的就业理论体系的。因此,应当紧紧抓住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认识和经验的八个主要方面,建立起我国就业理论体系的理论高地。高质量充分就业并不仅仅指的是高端的、高技术的就业,这其中更是包含了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增强、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增强等多方面的要素。

丁晓钦表示,这次集体学习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就业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做好新时代的就业工作,要坚持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定位和使命,关注重点群体就业,从理论到实践,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理论上要加快建构中国就业理论体系,在顶层设计上要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在具体实践中要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上海财经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彭曦结合上海财经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三点看法。首先,提高政治站位,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其次,做好校企对接,与更多企业建立深度产学研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最后,要引导和鼓励大家多走向基层,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上海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正图认为,高质量就业要和高质量发展相匹配,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之一就是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就业同时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最终是要促进民生的改善,也就是提高民生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关注,一个是农民工就业问题,另一个是从制度层面放宽就业年限。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资本论》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朝科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出了三点认识。首先,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是靠劳动来满足的,因此要首先保证人能够劳动的基本权利。其次,充分就业就是要让有劳动意愿的人都能够参与社会劳动,而高质量则是要求劳动力要有内在强大的向上流动能力,并且劳动力的质量也要有相应的提高。正是充分、有意愿和向上流动构成了高质量充分就业。最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会上,几位青年学者也发表了各自观点。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符豪认为,会议指出要加快建构中国就业理论体系,有效提升我国在就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对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津润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基本的民生,为此我们要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来为民造福。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郎旭华认为,要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根本途径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还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并为促进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提供更加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