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文汇报 | 詹宇波等:加码在华研发投入加强联手本土企业

作者:詹宇波等发布时间:2024-06-25浏览次数:10

今年1至4月,上海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851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70.95亿美元。

数据之中能看到趋势。上海吸引外资有何新趋势?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解决了外资哪些痛点?还有哪些潜力有待挖掘?记者近日采访了沪上多位专家。

 

中外合资增长趋势加快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立行经常与外资企业交流,在他看来,外资企业对于中国营商环境变好的感受度是确定的,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外资企业需要考虑成本和营销策略的变化,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投资加大等,这些因素可能增加投资回报率的不确定性。当然,外资企业依然看好中国,因为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链相对完备、人才素质高、市场也足够大。

“外资企业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也在加码在华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通过产品差异化和服务水平提升来获得更好收益,提升自身在中国乃至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和水平。”孙立行说。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西方经济研究室主任詹宇波表示,中国对于外资的吸引力,从原来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过渡到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再到如今在全球产业链上的竞争力优势。他表示,外资在华发展会面临国内企业竞争力提升带来的压力,但要跟上行业发展潮流,他们中的大多数必须来到中国。

孙立行还观察到一个新现象,外资在华发展策略发生了一些调整——外商独资的增速在下降,而中外合资的增长趋势在加快,在市场不断开放和竞争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外资更愿意通过加强与本土企业的融合,来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变化,孕育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数据显示,今年1到4月,上海实际使用外资的投资方式上,中外合资这一块增长最快,同比增长74.6%。

 

法治化环境带给外企归属感

上海即将迎来新一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梁咏表示,此轮评估“专家调研”只在上海进行,这使得上海在评分中的综合占比高达73%,这对上海既是压力,也是“秀”出良好营商环境的机遇。

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是营商环境的题中之义。作为资深国际法专家,梁咏认为,近年来,上海涉外法治环境始终在优化完善,特别是《外商投资法》实施后,《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在11个月内就快速落地。作为配套举措,上海还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投诉中心,并确保在60个工作日内解决投诉,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中,避免发生国际投资争端。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相关部门还会定期听取商会关于“外资经营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做到提前预警、提前调解,这些保障都给在沪外资企业带来归属感。

上海涉外营商环境政策的迭代速度也与时俱进。她举例,2020年4月,《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去年12月就“更新”版本。新版本对优化涉外营商环境提出更细化的举措,比如,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方面,增加“推进建立移民事务服务中心,为常住外国人提供政策咨询、居留旅行、法律援助、语言文化等社会融入服务”。还比如,新版本增加了“本市建立涉外商事纠纷调解、仲裁、诉讼多元一站式工作机制,为当事人提供多元、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服务”条款。

“构筑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和调解中心将是上海的优势。”梁咏建议,上海本身就有很好的平台,包括上海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等一批仲裁机构,助力形成高质量的争议解决中心,未来还应该在调解中心领域发力,以更便利、更完善的方式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多元选择,这也是优化涉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

孙立行认为,加快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就是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来实现外资稳预期、稳信心。因此,上海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向企业提供开办后的全过程服务,同时进一步破除隐形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