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澎湃新闻 | 陈明艺:建议增加对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

作者:陈明艺发布时间:2024-08-30浏览次数:15

当前,中国的科创优惠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较多,现在是创业的最佳时机。自十八大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以来,财税的地位逐渐提升。这些年来,财政税收和金融的支持措施不断增加,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在金融政策支持科技发展的同时,财政税收支持力度持续发力,只是因为财政税收支持是分布在生产、交易、流通和分配的各个环节,难以全部直接观察,部分政策支持是面对特定行业或企业,加之政策的滞后性,因此社会公众对财政税收政策对产业发展、经济促进的作用较之金融,未能在短期内感受到政策效果。

 

在这个背景下,今天主要从财税的角度讨论以下几点:首先,上海目前在促进科技金融方面的政策。其次,科技金融领域国际上值得上海学习的国家或城市。最后,当前财税政策推动科技金融仍然面临的挑战。

 

1、财税政策对上海科技金融发展的助力

 

财税对科技金融发展的支持主要包括财政专项资金和税收优惠,比如政府性融资担保和财政奖补等措施。全国范围内,上海和深圳在科技金融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自2023年起,京沪快线的客流量低于沪深快线,表明上海的地铁客流量下降,经济复苏尚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为推动上海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必须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科技金融发展,提升上海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上海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在专项资金方面,商业资本通常不适合进入企业发展的早期或规模较小的阶段。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政府、国企、母基金、贴息贷款和保险等渠道进行支持。目前,政府引导基金的使用最为广泛,这种模式也得到我的支持。例如,投资100亿或500亿时,政府可以首先承担20%的资金投入,然后吸引外资和民企跟进。政府引导基金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资金使用方式。

 

关于全国性基金,北京因央企众多和资源丰富,是科创企业最集中地区,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投资。上海地方国企虽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但与央企相比仍有差距。上海可以引进类似的全国性基金,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

 

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二次分配中,包括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和人才的个人所得税。海南和深圳对人才的个税为15%,其余部分返还给个人,而上海则需要政府对人才进行补贴。2025年,上海应积极推动类似大零号湾的项目,争取留住企业。

 

在企业发展方面,如果能提供更多税费优惠,将有利于上海企业的成长。对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若能以投资为依据抵扣2-3年的税费,将有助于推广类似政策。税收、财税和报表等内容应由专业人士处理,以确保企业了解其经济可行性。然而,企业通常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无论是种子期还是初创期,财税政策应尽早告知企业,以支持其发展。浦东新区已有一些特定的优惠政策试点,大零号湾今年的政策密度较大,也包含一些优惠措施。保税作为一种新税种,具有推广亮点。

 

例如,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方面,尽管上海和苏州的生物医药行业在全球较为知名,但约80%的生物医药企业选择了苏州而非上海。这与地价有关,上海将许多第二产业迁出,以保留第三产业。然而,新增的第三产业价值无法抵扣迁出上海的第二产业的损失。截至2024年7月,江浙沪三地GDP,上海低于浙江和江苏。生物医药方面的补贴具有创新性,可以进一步推广。

 

总体来看,上海在政府引导资金方面表现良好,但需进一步提升效率。

 

2、财政绩效仍需改善,财政补贴应支持企业“投早、投小”

 

从财税的角度讲,关键的一点是财政绩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曾做过相关测试,结果显示,中央每拨款1元到地方,长三角的使用效率为1,即投入1元产出1元;西部地区的效率较低,为0.56元;中部地区则更低,仅0.4-0.5元。在全国范围内,中部地区的效率最低,中央拨款1000万元时,可能有50%未能有效使用。尽管我们支持财政对科创和科技金融的投资,但需重视绩效问题。绩效评估十分重要且具有挑战性。财政局在绩效评估中面临的问题是,考评结果将影响与企业的后续合作。

 

财政补贴应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包括对金融机构的补贴。我们支持科技金融的发展,支持企业“投早、投小”,相信可以评估出有前途的企业。以耐克和郑钦文为例,耐克早在7年前签下14岁的郑钦文,现在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具体来说,财政补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商业银行方面,财税可以通过补贴鼓励银行“投早、投小”,一旦资金投入科技领域,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和抵扣,将有助于政府分担风险。

 

第二,在知识产权保险和质押方面,上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好信用。武汉光谷吸引了许多博士和海归,但疫情爆发后,这些人才转向欠发达地区获取政府资金。上海相对较少出现类似情况。

 

第三,全国性基金方面,如社保基金,北京和深圳在融资和政策资源方面优于上海。上海应学习北京和深圳,积极争取全国性资金。

 

最后,目前上海还有一项优惠政策,即投早、投小满两年,第二年可在税前抵扣70%资金。例如,投资1000万,第二年利润800万时,可以免税,剩余200万用于第三年的税收抵扣。上海已出台税费优惠政策指引,但税费改革似乎进入了黄昏期——虽然税有所下降,但总体要求金额还是上升。

 

3、向纽约、新加坡等城市学习科技财政政策

 

上海创投和人才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应进一步推广。与国际其他国家相比,上海的优惠力度和种类远不及纽约和新加坡。我们应推动全社会形成支持科创的共识,加大财税政策支持科创的力度和广度,有利于吸引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汇聚高层次人才,提升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上海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纽约的政策相对细致且对年轻人支持力度较大。与纽约相比,上海在财政资金支持年轻人方面仍显不足。例如,纽约的企业每增加一名员工,可以抵扣1000美元的税,而这种大范围施行的政策在上海尚未出现。纽约在科技和金融结合方面表现优秀,上海应向纽约学习,争取各类政策留住高端人才。

 

新加坡在税收优惠方面力度较大,尤其是在金融科技和创新领域,他们一直与我们争夺这些资源。新加坡在疫情三年期间吸引了约4000亿资金,显示出强大的政策吸引力。上海应借鉴新加坡的做法,及时跟进新信息并推出相关政策。

 

除此之外,德国和日本也有可学习的经验。德国的政策专注于中小企业,而上海则主要关注大企业,忽略了中小企业。上海可以学习德国的经验,在关注大企业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小企业。同时,东京的财政激励力度相对较小,但其政策是面向全球实施的,而我们在财政补贴方面往往私下施行,缺乏公开透明。


4、当前科技财政的挑战与建议

 

在第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税收被认为具有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的三重作用。与科创企业相关的主要是税收优惠政策。目前上海的税收政策还面临以下挑战:

 

首先,需关注税收营商环境和税收法治建设。上海的税收营商环境在中国位居前列,但与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比较,仍有明显差距。以报税为例,新加坡、中国香港的报税时间比上海短,这表明上海在税收营商环境方面还有提升空间。税收法治建设方面,存在如补税时不走查账流程、直接公布应补税额;倒查账本时未明确具体年份;查税范围未覆盖所有企业等问题。此外,随着税收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优化岗位、提升征管效能是纳税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些问题表明,我们的税收法治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

 

第二,建议增加直投,同时扩大对高校的投入,不仅限于产业园区。在投资规模上,应扩大范围,并针对不同产业细分领域进行投资。在机构的风险补偿方面,财税政策可以对亏损的银行或天使投资机构提供奖励或补偿,以鼓励其投资。

 

第三,绩效考核至关重要。之前如“汉芯事件”中的造假问题影响恶劣,我们需依靠体制内的精英进行绩效考评,审查资金使用情况,并制定相应评估政策,确保财政投入有效使用。

 

最后,我建议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范围。目前上海主要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提供优惠。建议将税收优惠扩展至房地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深圳通过免费赠送工厂和写字楼来吸引企业,上海也应考虑扩大税收优惠范围。

 

(陈明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