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恢复总体稳健,但仍面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外部环境仍不确定等挑战。一揽子超预期增量政策出台后,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明显加大,市场主体预期和信心逐步改善,这为实现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可以预计,随着存量政策措施的落地和增量政策效能的增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为“十四五”收官年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949746亿元,同比增长4.8%。三季度经济数据虽有小幅回落,但在外贸、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随着近期国家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集中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在提振市场主体信心、防范潜在风险等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较9月份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预计四季度,国内需求将进一步得到激发,为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预期目标积蓄新动能,有效支撑我国经济回升向好。
三季度GDP增速虽略降,但外贸表现亮眼
2024年前三季度实际GDP增速呈现先扬后抑的态势: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5.3%,二季度起增速略有下降,二、三季度分别为4.7%、4.6%,连续两个季度回落。
从三次产业增速来看,2024年三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延续下行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则有所回升。第二产业中,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增速均明显回落,传统产业的持续低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相关产业部门的扩张。
从需求角度来看,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当季同比的拉动约为1.2%,较二季度回落1.0个百分点。投资方面,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当季同比的拉动约为1.3%,较二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当季同比的拉动约为2.1%,较二季度大幅抬升1.5个百分点。更有甚者,我国前三季度累计出口规模达18.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6.2%,这一增速较最近10年同期的平均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全国GDP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今年以来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当季同比的拉动效力明显,但同时也应看到其中的潜在挑战。基于历史数据观察,在出口表现较好的近四年,即2020—2023年中,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当季GDP同比的拉动平均值约为0.6%,当前已远超这一水平,外贸对GDP增长的高贡献度在未来能否持续值得进一步关注。与外部需求贡献较大相对应的是,国内需求相对不足是三季度GDP增速下滑的主要因素,三季度国内需求对GDP当季同比拉动仅为2.5%。因此,当前加强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揽子增量政策稳预期强信心,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面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战,我国在财政政策上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出了一揽子增量政策。1—9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63059亿元,同比下降了2.2%。尽管如此,我国同期财政支出依然保持了必要的强度,且有效地发挥了财政政策在逆经济周期中的调节作用。1—9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20.18万亿元,实现了2%的增长,特别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支出增长了4.3%。此外,我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达3.9万亿元,发行了1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这些举措显著地发挥了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为社会投资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以往历次稳定增长主要依赖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同,此次一揽子增量政策更加注重刺激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发力。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相结合。既有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短期政策工具,又有加力支持地方开展债务置换等影响中长期发展的政策,还包括提高学生资助补助标准等“投资于人”的政策。
二是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力度。既通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推动“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与地方政府联合出台一系列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支持“两新”(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建设以释放投资和消费潜力,又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等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三是注重一揽子政策结构优化。既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助企帮扶力度,增强供给侧对中高端需求的适配性,又要着重扩大内需,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大宗商品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市场预期改善,股市和楼市活跃度提升
自9月24日一揽子超预期政策出台以来,叠加信用修复滞后于流动性宽松形成的资产荒、被长期系统性低估国内资产价格以及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等因素,A股市场短期内吸引了大规模资金流入。从9月24日至10月8日短短6个交易日内,上证综指最大涨幅达33.07%,深证成指最大涨幅达46.78%,创业板指数最大涨幅达68.37%,单日成交量连续超万亿元。A股吸引主动外资流入2.0亿美元,环比增长达0.1亿美元;吸引被动外资流入41.0亿美元,环比增长达14.6亿美元。
在房地产方面,随着房地产信贷政策迎来多项调整,包括LPR及房贷利率下降、首付比例下调、存量房贷降息等,居民购房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据中指研究院数据,10月1日至27日全国重点30城新房网签约980万平方米,环比增长35%;重点20城二手房网签约10万套,环比增长18%,核心城市市场呈现回稳态势。此外相关部门还出台了延长经营性物业贷款和“金融16条”两项政策至2026年底,以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并扩大覆盖范围,打好保交房攻坚战以改善市场预期。目前,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成效已初步显现: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审批“白名单”项目超过5700个,审批通过融资金额达到1.43万亿元,支持400余万套住房如期交付,年底前“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将增加到4万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上升,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速推进
2024年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是该指标在连续5个月下滑后首次止跌回稳,其中制造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基建投资基本平稳。需要强调的是,在此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连续7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在相关政策支持方面,今年1—8月份,我国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规模超过1.8万亿元,主要包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等,为科创产业和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截至8月底,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50.4万家,较2023年末增加4.4%。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达46.3万家。前8个月,规上工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7.5%,高于规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31.6万辆和8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7%和32.5%,近3个月新能源乘用车销售占比均在50%以上。
消费市场稳步增长,汽车和家电销售表现突出
2024年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同比增长5.3%。从消费结构看,9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1%的增长,较8月份提升1.3个百分点,前一段时期城镇消费增长弱于乡村消费的局面出现了改善。此外,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6%,其中实物商品的网上零售额增长7.9%,占比达25.7%,这表明线上消费对整体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仍然显著。尽管消费市场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也应该注意到消费品结构间的差异。与食品、烟酒和药品等“必选商品”增幅较为稳定相比较,汽车、家居、文体用品等“可选商品”呈现出趋势性下滑。针对消费市场增长基础的不稳固,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未来要把扩大内需增量的政策重点更多地放在惠民生、促消费上,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向好。
为有效刺激消费,今年7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大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8月份,各省市相继发布相关配套实施细则,9月份即进入了政策效果显现期。9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2%,较8月份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对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增速拉动作用改善最为显著,拉动作用分别为1.06%和1.14%,环比上升2.33%和0.8%,成为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增速回暖的主要支撑来源。
外贸结构持续优化,短期波动不改长期韧性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总体呈现出强大的韧性,对GDP增长贡献较大。就外贸结构来看,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32325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出口186147亿元,同比增长6.2%;进口137104亿元,同比增长4.1%。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49043亿元。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9.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0%,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表明民营企业是今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长的主力军。从贸易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接近60%,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接近20%。这主要源于全球科技周期带动了机电产品和集成电路的需求增长,而我国设备及零部件有着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替代作用较为有限,因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占据一定比例。
虽然今年1—9月份我国出口总体保持较好增长,但逐月数据经历了显著波动。1—2月份期间,出口同比增长10.3%,但3月份下降了3.8%,随后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有所回升。然而,自6月份起出口增速再次出现波动,9月份降至1.6%。考虑到近期美国、欧盟和部分东南亚国家纷纷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加征关税,未来出口走势可能仍将面临波动,需要加以密切关注,加大政策力度稳外贸、促出口。
外资结构面临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引资占比提升
今年以来,我国吸引外资的情况变化备受国内外关注。2024年1—9月份,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108家,同比增长11.4%,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640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30.4%。
从行业视角看,一方面,传统制造业在外资流入中的比重逐步下降。随着我国经济当中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资开始向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转移。为应对引入外资方面遭遇的挑战,国务院常务会议于8月19日审议通过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提出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抓紧推进电信、教育、医疗等服务领域开放。在面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滑的新形势下,出台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既有利于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也将促进国内市场的良性竞争,充分彰显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的引资规模增长迅猛,如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等领域。2024年1—9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71.2亿元人民币,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57.3%、35.3%和29.2%。这充分体现出国际资本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坚定信心,以及对我国高端制造市场潜力的高度认可。
总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恢复总体稳健,但仍面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外部环境仍不确定等挑战。一揽子超预期增量政策出台后,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明显加大,市场主体预期和信心逐步改善,这为实现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可以预计,随着存量政策措施的落地和增量政策效能的增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为“十四五”收官年打下良好的基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日期:2024年11月06日
作者:王德忠,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詹宇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