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澎湃新闻 | 王秋玉等:上海跨国研发体系如何提质增效

作者:王秋玉等发布时间:2024-12-23浏览次数:10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政策引导,成为全球跨国企业的首选投资地之一。然而,由于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剧变,特别是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的兴起,上海的跨国研发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探讨当前上海跨国研发体系中存在的瓶颈,并提出提升其质量与效能的战略建议。

 

上海开展跨国研发的成本压力与政策短板

 

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实施精准打击,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外部合作渠道,进一步加剧了上海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技术和资源的难度。总体来看,跨国企业的全球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在沪落地进度放缓,能级下降,且面临愈加严格的外部限制。尽管上海历经多年深耕,已建立起较为强大的跨国研发网络和创新生态系统,但与国际一流创新城市相比依然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运营成本攀升,研发中心性价比下降

 

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等要素价格的逐年上涨,使得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的成本持续提高,降低了其性价比。此外,跨国公司需要承担大量的管理、沟通和人员外派等开支,这进一步加重了企业运营负担。面对不断上升的成本,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重新评估上海作为研发中心的吸引力,部分企业甚至选择将研发中心转移至成本较低的其他国家,影响了上海在全球研发网络中的地位。

 

创新生态尚不成熟,政策支持滞后

 

上海的投资和营商环境治理尚不完善,国际标准还未完全与本地政策同步,部分政策措施偏离外资企业实际需求,造成了制度上的阻碍。特别是在财税优惠、研发资助等方面,尚未形成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细化支持机制,导致企业在享受政策时面临执行困难。此外,上海在外资准入方面仍有壁垒,尤其在服务业领域,外资企业的进入门槛较高。高水平的制度供给、优质的产品供给和高效的资金供给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跨国企业未来产业布局较弱,本土化互动不足

 

跨国公司在上海的研发活动,更多是为了服务母公司或全球市场,而非与本土产业形成更紧密合作。这就导致了上海在高端制造业和未来产业的创新集成度较低,其成果的本土化以及与本土企业的互动不足。尤其是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领域,上海的跨国研发成果布局相对薄弱,专利成果大多未有效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也未能实现与本地企业的深度融合。

 

基础研究薄弱,国际竞争力待提升

 

尽管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已具有一定影响力,例如2021年入选《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突破榜单,但整体上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同时,上海缺乏足够多具备国际视野的顶尖科学家,尚未实现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等国际知名科技大奖的突破。这一局面导致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话语权有限,因而较难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和科研成果。

 

以全链条创新驱动上海跨国研发体系提质升级

 

针对跨国研发体系中的难点痛点,我们建议上海从人才服务、本地嵌入、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和国际合作五大方面着手,实施全链条创新,激发跨国研发潜力,进而推动全球科技资源的聚集与转化。

 

精准招揽与共享并举的人才服务机制

 

上海应建立更加精准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推动政府、行业协会、猎头公司等多方联动,形成人才需求政策落实跟踪反馈的良性循环。重点聚焦海外、年轻、全职高精尖人才,探索公私合作模式,推动跨国人才引进与本地需求精准对接。为此,上海应尽快推动外籍人才管理服务改革,深化永久居留权配额、同行评议、人才创办企业资助等政策,并探索产学研机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同时,政府应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专项行动计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长三角区域人才共享与流动,提升上海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竞争力。

 

推动跨国研发中心本地化融合

 

为推动跨国企业及其研发中心更好地融入上海本地创新体系,市商委需要加强政策引导,重点支持中外联合研发平台、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实体,推动跨国企业与本地创新机构的深度合作。同时,上海可借鉴硅谷和筑波科学城的成功经验,打造超级科创园区,选择张江、外高桥等热点集聚区,吸引外资研发中心与本地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发展,提升技术成果转化效率。

 

此外,上海还应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建立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本地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推动基础研究的高质量发展。设立银企对接平台,为跨国公司及研发中心提供金融支持,促进科技创新与基础前沿研究。同时,通过搭建创新联盟,鼓励跨国企业参与本地研究项目,从而增强跨国研发中心对上海的黏性

 

强化与国际知识产权体系对接

 

为了给在沪跨国企业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上海需要积极推进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包括引进国际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推动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创新模式,完善相关制度框架,包括监管、会计、征信和评估等方面,提升知识成果的跨国流动性。同时,上海还应建立全域知识产权专业服务链,设立技术专利诉讼专项基金,提供专利态势分析及预警导航服务,并加强国际纠纷应对指导。此外,上海也需要建立与国际知识产权和仲裁组织的对接机制,落实国际知识产权标准的应用,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长期、稳定的制度支持。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服务

 

上海的营商环境对吸引跨国企业至关重要。对此,市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对企服务优化措施,包括简化外资企业的准入手续,提供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等。同时,建立高效的企业服务平台,搭建公司高层与市政府间直接交流的绿色通道,并通过外资企业投诉工作、市级联席会议等渠道,加强与跨国企业的对话,及时反映企业需求和意见,确保政策及时调整,以提升跨国企业的信心。

 

此外,上海应深化长三角区域的联合招商,可借鉴日本区域商务会议的经验,筹备长三角全球经贸合作推介会,打造智能化招商平台,整合各市园区、地块、政策等关键信息,向全球推介上海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放宽跨国企业和高端服务业准入限制,鼓励行业精英与国际行业协会对接,并推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深化国际创新合作,提升全球影响力

 

为提升全球影响力,上海需要深化国际创新合作。首先,上海应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合作战略,尽可能涵盖研发合作、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等多个领域,细化应对策略,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多维度发展。其次,上海应加大政府科技计划和科研设施的开放力度,探索与海外城市共同设立创新基金或合作研发计划,促进全球科技资源的联合利用。

 

与此同时,上海还应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支持企业在海外进行跨国并购,设立研发机构或生产基地,并通过跨国共建科技园区,构建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的协作网络,加速人才、技术和资金的跨国跨地区流动与融合,让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王秋玉,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吕国庆,赤峰学院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