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娣:RCEP贸易自由化如何影响成员国技术效率与产业结构 ——基于企业与劳动者技术异质性的CGE模拟

作者:张晓娣发布时间:2024-12-27浏览次数:10

摘要:本文在RCEP框架下研究了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对其成员国及外部相关国家(地区)技术进步、实际生产率和经济转型的影响效果。结合国际贸易异质性理论最新进展,构建了多国静态CGE模型,探讨了贸易开放推动不同类型生产技术与不同技能水平劳动者之间重新匹配而引发的内生性技术转变机制。通过设定简单关税削减情景,预测显示RCEP将提升企业出口参与度,促进劳动者向高技术企业流动,带来有效劳动生产率整体改善,推动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提升。此外,模拟中一些值得特别关注的结果,如中国制造业出口扩大而服务业相对略有下降、RCEP地区对美国出口竞争力提升等,为国家有效利用RCEP制度红利、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提供了政策思考。

 

作为全球最大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RCEP所倡导的高水平贸易自由化将在多大程度上、多广范围内,影响相关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这是本文试图探索的核心问题。尤其是考虑到协定成员国之间在经济和技术水平上的显著不平衡性,RCEP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否也存在差异?上述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国内外决策者全面评估该协定的经济价值与意义,为协定具体条款顺利推进落实提供理论支持。因此,本文利用包含内生性技术转变机制的静态多国CGE模型,从微观视角切入,考察RCEP贸易自由化冲击下劳动力要素与生产技术的重新配置及其引发的生产率变动,探索RCEP框架下亚太产业链重构的可能趋势和方向,测度RCEP这一超大“经济共同体”对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溢出效应,据此推导相关经贸关系变动对中国的政策启示。

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s)影响技术进步的机制是相当多元化的,为了使研究更聚焦、预测结果更可靠,本文仅将货物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中的关税削减措施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CGE模型中企业和劳动力“异质性”设置,重点考察劳动力、技术、中间产品等要素自由流动程度提高所引致的生产率提高与经济结构高级化。此外,本文将技术进步定义为生产要素和资源由技术水平较低的经济活动向技术水平较高的经济活动流动,将结构转型定义为产业结构由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上述简化处理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分析“贸易开放→劳动力流动→劳动力与生产技术再分配再组合→生产率变动”这一传导机制,避免技术进步的各种来源之间相互混淆与作用不明。

 

现有文献研究表明,贸易开放对成员国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其作用方向和效果规模可能与贸易伙伴之间在GDP、技术、收入等方面的发展差异及特征有关,而这种不确定性在RCEP这样的大型区域自由贸易网络中可能会更加突出。现有大多数量化贸易协定效果的研究或集中于获得所有协定的共同平均效应,或假定影响效果在所有产业中是一致的,在探讨了FTAs效果异质性的潜在决定因素上亟待深入。因此,本文聚焦协定内异质性,立足国家(地区)间劳动力禀赋结构差异、设置假想情景下某一特定的贸易自由化举措,模拟预测RCEP对相关国家(地区)技术转型的差异化影响。其中,重点关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微观层面劳动者技能与企业生产技术的互动将如何转化为宏观层面生产率的转变。

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包含23个地域单元(国家或地区)的多国CGE模型来预测贸易自由化对RCEP成员国及主要非成员国的影响,并重点关注技术效率、市场结构、经济转型这三大领域。本模型主要创新点在于包含了内生性的技术升级机制,描述了掌握“异质性”生产技术的企业和拥有“异质性”自身技能的劳动者在外生冲击(贸易开放)下的行为选择,在贸易开放影响技术创新的研究领域,朝向更加微观层面进行了探索。一方面,本文对传统CGE模型的深化在于:传统模型通常假设同质性的劳动者在产业部门间自由流动,不存在技术改进和技能提升的成本,因而无法体现因劳动者职业转换或技术升级而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改善;且在自由竞争要素市场假设下做出的模拟预测往往不具备实践指导意义,因为微小的外生冲击都将引发经济系统的巨大变动,这显然与现实不符而缺乏信服力。另一方面,本文对Melitz异质性企业国际贸易理论的发扬在于:将劳动者层面异质性及其对企业贸易收益和进退决策的影响机制融入其中。Melitz理论强调了异质性企业自主选择进出国外市场所带来的总生产率收益,主要机制是低生产率企业退出释放出资源,向生产率更高的企业重新分配,最终导致收入、利润和福利的变动。但是,市场竞争将依据劳动者的比较优势(自身技能)将其与职业技术进行匹配,因而劳动生产率变化来源必然包括劳动者所采用的技术变化[ A.D. Roy,. “Some Though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vol. 3, no. 2 (1951), pp. 135–46..],因此贸易开放下技术-技能匹配的动态调整将对经济绩效和福利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RCEP关税削减90%的假定下,本文的预测结果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贸易开放将提升企业出口参与度,为低技术企业改进生产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积极的成本环境,促进劳动者向高技术企业再分配,最终带来制造业领域有效劳动生产率的整体改进,这对于RCEP区域内外的大多数国家普遍成立。第二,在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同时,贸易开放也是助推经济结构转型的催化剂,不少国家(地区)将实现服务业产出和增加值占比的同时上涨;但同时中国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的比重下降应当引起关注。第三,RCEP国家对美国出口总规模有所增长,说明区域一体化通过优化劳动、技术等资源配置,对区域整体贸易竞争力提升、区域经贸生态优化、市场空间开拓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由于比较优势不同,少数国家(如菲律宾、墨西哥、韩国)可能将面临一定程度的制造业技术“降级”或产能收缩,但是这些损失也将通过消费者福利改善或产业结构升级得到“弥补”。

 

本文从企业-劳动双维度细致而全面考察并预测了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出口动态的影响,不仅有助于理解开放环境下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的微观基础,也能够为中国有效获取RCEP制度红利、将RCEP打造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提供若干政策建议:

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在RCEP框架下,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能力和生产效率有望实现显著提升,然而,服务业比重的相对减少可能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相悖。因此,需要对制造业进行更细致的分类,确保高端制造业能够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避免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具体而言,应进一步细化制造业领域,明确并支持那些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制造领域,增强对高端制造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尤其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形成技术壁垒和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与RCEP内技术先进的成员国如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深化技术合作,构建国际化的研发和生产平台,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尽管RCEP框架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显著的发展机遇,但服务业的相对萎缩可能对经济结构的长期转型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利用RCEP平台,拓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具体而言,应积极推进RCEP框架下服务贸易自由化,加速从正面清单向负面清单的过渡,降低服务贸易壁垒。同时,重点培育金融、保险、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业,借助货物贸易扩大的机遇,带动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此外,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贸易和远程服务的发展,特别是在跨境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和远程医疗等领域,以突破传统服务贸易的限制。

三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RCEP的实施将提升区域内的技术效率和市场结构,但不同成员国的受益程度存在差异。例如,菲律宾可能面临制造业技术降级的风险,而墨西哥和加拿大可能受到RCEP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根据RCEP对各成员国的潜在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合作策略,选择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最为有利的合作伙伴。同时,对可能受到RCEP负面影响的国家,如菲律宾、墨西哥,提供技术援助、投资支持和市场准入等补偿性措施,以稳定区域政治经济环境。此外,加强RCEP区域内的供应链合作,构建分工明确、协作高效的产业链,提升整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实施上述政策建议,中国将能够充分利用RCEP带来的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保持有利地位。

四是突出“市场”和“进口”优势,发挥中国在RCEP中的“引擎”作用。不可否认,RCEP之所以在经历八年艰难“拉锯”谈判后于2020年正式签署,正是因为相关国家期望借助中国高容量的市场和坚韧的抗冲击能力,来拉动本国在疫情下尽快实现经济复苏;而RCEP与进博会一样,释放了中国愿意释放市场、支持他国出口的信号。因此,中国在RCEP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多时候需要以“义”为先,通过大力发展进口打造区域供应链和经贸一体化的重要引擎;尤其是面对东盟国家在中低端制成品领域的竞争,更应当主动放弃效率优势,帮助这些国家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或欧洲、北美等RCEP域外市场。另一方面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则要对标高质量、高标准,主动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发达RCEP成员国形成良好的价值链“竞、补、合”的关系。所以,本模型得出的“中国制造业出口扩大、有效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出口增长是来自于高端制造还是中低端制造?这便要求在未来研究中对制造业进行细分,并且对于垄断竞争型技术结构进行更加贴近现实的设置。

 

张晓娣

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