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王德忠、詹宇波: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

作者:王德忠、詹宇波发布时间:2024-12-27浏览次数:1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个“必须统筹好”的规律性认识,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将引领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决定经济发展的长期潜力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一、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关系的实践意义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在于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反映为经济质量和经济总量两个方面,而非一个方面。这就意味着,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才能更好更快积累充足的物质财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一,是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客观需要。党的二十大作出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总的战略安排,提出第一步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其中的经济发展目标既包括总量指标,也包括质量发展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指标要如期达成,必须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不断做大经济总量,这属于“量”的范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等目标要成功实现,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转换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这从根本上属于“质”的范畴。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只有在更长时间内保持经济总量的合理增长,做大总量,才能为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推动社会公平提供资源保障,完成民生改善的目标任务。发展目标由总量指标和质量目标共同构成,实现发展目标同样要求经济量质齐升。

第二,是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综合式发展,不是不要做大总量,而是要在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做大总量,总量扩张本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题中应有之义。确保经济行稳致远,既具有阶段性特征,也有长期性、可持续性要求,不仅要采取做大总量的方式方法,更要通过提升质量的路径途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解决的是发展动力、增长方式、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推动作用和影响效应大小仍是基本考量和必要度量之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层级和发展质量是根本之策、长远之计,但也要体现在扩大产业规模、创造更多的产业价值和产业财富上。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是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相统一、共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有效策略。

第三,是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迫切需要。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更加迫切要求统筹好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只有做强做大自身实力,才能更好应对外部竞争和风险。无论是应对外部风险,还是破解国内困难,都要坚持提质和扩量并举,进一步推动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协调互促,强化经济增长和就业发展相互促进,以量的积累激发质的突破、质的提升驱动量的扩张,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经济发展中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辩证关系

经济发展是质量与总量的有机统一。作为经济“一体两面”的两大长期主题和动态变量,质量和总量彼此交融、相互促进,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统一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首先,基于深刻的量变质变理论逻辑。作为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形势和状态。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事物的发展过程始于量变,当量变累积至某一临界点时则转变为质变,导致旧质的事物演变为新质的事物。随后,在新质的基础上,新一轮量变又将启动,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事物不断发展的无限循环。量变质变规律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于经济发展进程。

其次,统一于经济发展全过程。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经济发展中的“量”表现为经济规模、增长速度等,经济发展的量变是指经济规模以一定的增速实现持续扩张。而经济发展中的“质”则表现为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等,经济发展的质变主要是指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是资源消耗的过程,量变过程造成的资源不断消耗加剧资源的稀缺性,要维持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只能更多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又往往形成发展新的增长动能和市场活力,为进一步规模扩张提供强大动力,进而完成一个经济周期。简而言之,经济发展的量的持续增长和积累为质的突变与提升打下基础,而质的提升又推动量在新的更高水平和层级上实现持续扩张。

最后,均衡于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化。提质扩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长期看力求系统基本均衡,从具体阶段、具体时段看,质与量并非等而视之,表现为不同阶段、不同时段对提质或扩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充分反映了这一动态演化过程。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从“有没有”转为“好不好”,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质成为主要任务,创新成为第一动力,质与量的均衡发展是在质量跃升基础上的更高层面的均衡发展。

三、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统筹路径

统筹提升质量与做大总量是一项关乎全局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经济结构以及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战略举措,推进多层面平衡、多要素统筹、多领域协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一,在宏观经济层面平衡“提质”与“扩量”,确保经济行稳致远。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尤其是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高新技术领域保持快速增长,但也面临经济总量扩张增速放缓、动能不足的压力,突出表现在部分供给效率下降、消费相对不足等方面,并影响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这就需要更好地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战略相结合,在提高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有效需求,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着力稳外贸、稳外资,保持供求基本平衡,维持总量扩张不失速、质量提升不停步。

第二,在技术创新层面统筹引领型技术与应用型技术,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既要求在引领型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以占据制高点,为提升经济质量获取更大空间,这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也有赖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拥有广泛应用场景的应用型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经济总量扩张创造更多机会,这也是可持续创新的重要条件。再者,中国式现代化以人口规模巨大为特征之一,各类人力资源之间存在差异,需要有不同层次的技术与之相匹配,实现“质”和“量”在更高水平、更高效率上的协同并进。

第三,在产业层面兼顾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提升整体产业规模能级。产业是经济质量与总量的重要形态和载体,提质扩量既要提升产业层级,又要扩大产业规模。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既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培育未来产业,抢跑细分领域新赛道,推动经济质量整体提升和经济增量迅速壮大,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和韧性,也要加快推进存量规模巨大的传统产业数智化、绿色化转型,特别是具有市场潜力的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补齐“大而不强”的短板,稳住经济总量“基本盘”,避免总量增长受到冲击,确保经济量质齐升、平稳转型。

第四,在市场层面提高市场体系的统一性与有效性,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消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更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流通效率乃至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市场在国民经济循环及提质扩量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传统要素市场建设的关键在于打通堵点、避免分割,那么,当前新型要素市场建设的重点是尽快形成体系。建立新型要素市场国家标准,制定产权确认、评估标准、运作机制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构建全国各地统一、线上线下协同、境内外市场衔接的新型要素市场体系。

第五,在政策层面增强各方面政策的系统性与精准性,推动多目标协调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强化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等政策的统筹谋划,在深刻把握三者有机联系的基础上精准施策,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构建经济发展新空间、居民生活品质、生态环境质量相互促进、系统推进的新格局。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水平、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有差别但相统一的错位发展政策,推动各区域更具针对性地提质扩量,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逐步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效率上统筹推进提升质量与做大总量。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2024年12月27日

作者:王德忠,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詹宇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