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解放日报 | 沈开艳等:紧扣裉节,更好扩大内需

作者:沈开艳等发布时间:2025-01-17浏览次数:10

上海要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项目,争取让一些国家级重大项目在上海落地

 

建议上海积极承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叠加效应,紧抓国家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多轮政策机遇,适时出台上海地方配套政策,政企联动叠加推出各类消费券、优惠券、购物补贴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今年重点任务之一。十二届上海市委六次全会也明确指出,2025年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因此,“扩内需”成了今年上海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词之一。围绕这一话题,大家积极建言献策。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由消费和投资组成的内需,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着力扩大内需,是上海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扩内需上海仍有巨大潜力

 

当前,国际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全球化进程放缓,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给国际贸易带来巨大冲击。

 

“这就造成中国的外需市场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逐渐增大,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说,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可以相对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增加经济自主性和稳定性。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已有8个年份超过100%;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5%。内需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

对上海而言也是如此。2024年,上海市重大工程投资额再创历史新高,达2383亿元。同时,上海发放了多轮消费券、“以旧换新”带动消费超百亿元,参与企业销售额普遍增长20%以上。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过去一年的数据和实践充分说明,上海的内需仍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面对外部环境动荡、市场信心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新的一年要紧扣裉节问题,更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沈开艳建议,投资方面,五个新城和中心城区之间的连接仍然有待加强,要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建设。产业发展方面,可以培育更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的龙头企业,还应大力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消费方面,更多新型消费场景仍然有待开掘,服务型消费需进一步增强,传统消费也要加快转型升级的脚步,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第一八佰伴连续22年开展嘉年华跨年营销,2025年元旦跨年时,众多知名品牌纷纷推出优惠措施,共计实现销售7.63亿元,同比增长9%,年轻客群占跨年消费群体的半壁江山。”市政协委员,百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叶永明说,这表明即使是传统商场,如果能主动适应消费趋势变化,聚焦消费新偏好、新需求、新方式,通过零售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优的购物体验,也能吸引大客流前来消费。

 

用好国家战略和国家政策

 

“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当前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在代表委员们看来,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用好国家政策,是上海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沈开艳提出,上海要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项目,争取让一些国家级重大项目在上海落地。“我们要从全局视野去看这些重大项目,通过区域协同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能带来更多更好的投资项目。”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近年来低空经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去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其中就提到持续推进空管体制改革,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

“我们要把低空经济看作拉动上海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室内环境净化行业协会秘书长王芳说,建议加强对低空经济的深入研究,组织实施全市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开展立法调研,加快市级层面的低空安全及产业促进的立法。

“如果说扩大内需是战略之举,那提振消费就是重中之重。”叶永明说,今年国家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建议上海积极承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叠加效应,紧抓国家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多轮政策机遇,适时出台上海地方配套政策,政企联动叠加推出各类消费券、优惠券、购物补贴,全力推动家电、家居、家装、汽车、适老化产品、电子产品等商品销售实现更大增长。

还有代表委员提出,上海要全力打造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的“首选地”,本土品牌走向国际的“桥头堡”。建议依托进博会打造国际知名品牌首选地,强化品牌塑造,提升“上海购物”国际化水平。增强进博会“6+365”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集聚辐射功能,构筑全球消费资源网络。

 

努力提振社会各界信心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扩大内需,还需要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振社会信心等方面持续发力。

如何激发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活力,代表委员们认为,关键还是在“信心”二字。

增强民企信心,要求上海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我们要以制度的形式,确保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能够公平竞争。”市人大代表、市律师协会副会长、上海恒建律师事务所主任潘书鸿说,上海要为民企证照申办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同时严格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不能“以罚代管”。

民进上海市委注意到,现实中,不少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遭遇过不公平待遇,特别是在招标门槛、融资规定、法治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待遇还需进一步提升。建议优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增强负面清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在负面清单之外为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设立障碍。同时建立包容高效的融资体系,推行适合小微企业、个体户融资的金融支持手段。

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促进消费的关键。沈开艳建议,上海可以进一步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想方设法降低居民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成本,增加可以用于消费的收入比重。

“目前来看,消费券的乘数效应还应进一步发挥。”沈开艳说,去年上海投放了多轮消费券,但总金额还不够大,使用限制比较多,发放模式对一些中老年群体也不够友好,限制了消费券的实际效果。“我们不仅要刺激投资,还要刺激消费。消费券可以成倍地撬动消费金额,建议今年加大消费券投放金额,扩大使用范围,除了日常餐饮娱乐外,大宗商品、课外培训等都可以囊括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