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沈开艳、何畅:营商环境8.0版,以制度韧性定义全球城市竞争力

作者:沈开艳等发布时间:2025-02-18浏览次数:10

优质营商环境不仅是便利化指标的组合,更是制度适应力、创新包容力、生态协同力的系统呈现。未来上海的营商环境建设,应当致力于培育滋养创新的制度土壤,打造更具韧性和进化能力的生态系统。

上海自2018年首次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以来,围绕“对标国际、服务企业”这一鲜明主题,坚持以制度创新驱动政策迭代,实现了从制度补短板到系统集成、从流程优化到生态体系重构的跨越。今年的8.0版行动方案,突出强调了“提升企业感受”这一关键理念,标志着上海营商环境建设进入经营主体体验驱动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本质上是将营商环境作为复杂适应系统,通过构建“制度供给—产业需求—技术创新”的共振机制,打造具有自组织能力的营商生态。这是上海顺应世界营商环境建设发展趋势、以制度创新推动全球城市建设能级跃升迈出的重要一步。

从效率优先到体验升级:营商环境改革的模式突破

“政策供给”向“企业本位”转变,体现治理逻辑的深刻变革。过去7个版本方案已初步构建起“高效办成一件事”的上海特色政务服务框架,但企业仍面临政策“找不到、看不懂、用不上”的痛点。8.0版首次将“企业感受”放在突出位置,又是基于189条需求清单设计了58项任务,折射出背后“需求导向”的治理逻辑。比如,针对重复填报资料问题,推出“上海企业登记在线”数智化升级,实现表单智能预填、材料自动生成;针对检查扰企问题,全面推行“检查码”制度,通过数据共享减少多头检查。

方案制定从“政府能做什么”转向“企业需要什么”,本质上是营商环境治理主体性的重构。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突破传统监管框架,通过建立“企业申报—专家评估—动态调整”的协同治理模式,将通关时间压缩83%,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这种基于产业特质的制度创新,彰显了营商环境改革从“削足适履”到“量体裁衣”的思维转化。

“单点突破”向“立体网络”转变,体现政策方案的系统协同。相较于早期版本聚焦行政审批提速,8.0版更注重全链条服务能力的提升。在法治化领域,方案首次系统提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6项措施,包括规范职业举报、优化异地执法协作等,直击企业“隐性成本高”的深层矛盾。在基层治理层面,通过“街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中小微企业聚集的“最后一公里”。

“对标世行”向“自主创新”转变,是全球坐标下的探索实践。作为世行评估的中国样本城市,上海在8.0版中既延续了世行新评估体系对“监管质量”和“公共服务”的重视,又结合本土实践形成创新突破。例如,在“获取经营场所”领域,通过区域空间生态环境清单管理,豁免部分项目环评手续;在“解决商业纠纷”领域,推动数字法院建设与国际仲裁机构合作,提升司法效率与公信力。同时,将服务颗粒度细化至生物医药研发、数据跨境流动等新兴领域;首创“营商环境体验官”机制,构建政府-企业-第三方协同治理架构;在数据要素确权、新型监管标准等制度空白领域率先破题,等等。

数字化与法治化双轮驱动:治理能力的系统性重构

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全球商业文明的底层架构,这种重构深刻作用于上海“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的发展实践。8.0版行动方案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通过数字化工具与法治化框架的有机融合,构建起“技术赋能+制度护航”的新模式、兼具效能与温度的治理体系。在数据要素层面,临港新片区率先开展的数据跨境流动“分级分类管理”,实质就是在探索数字时代的新型贸易规则;在组织形态层面,“元宇宙政务大厅”的试水,预示着政企交互模式将从物理空间转向数字孪生空间;在价值创造层面,静安区“全球服务商计划”通过搭建数字贸易服务平台,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突破地理边界。这些实践正在重塑营商环境的评价维度,标志着营商环境建设从制度赋能向算法赋能的跨越。

当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传统以时间为单位的“办理天数”指标,必将让位于以数据流动性为基准的“系统通量”评估。因此,上海需要积极应对的,不仅是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技术升级,更是构建适配数字生产方式的制度环境体系。

第一,数字治理要由传统的工具创新转向生态重塑。上海在政务服务数字化领域已形成领先优势,8.0版进一步聚焦数字技术对治理生态的重构。例如,“人工智能+政务服务”行动推动高频事项实现智能审批,申报预填比例提升至90%以上;“企业码”应用场景的扩展,使经营主体身份认证、政策申兑等流程无缝衔接。更具突破性的是,方案将数据要素纳入营商环境建设框架,如探索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试点,推动200余个数据产品完成确权。这种从“流程优化”到“要素活化”的跃升,标志着数字化正从工具层面向生产力维度渗透。

第二,法治护航要由单一的风险管控转向权益保障。法治化是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指标。8.0版在规范政府行为、保护企业权益方面推出多项创新:建立涉企政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要求普惠性政策听取中小企业意见比例不低于50%;完善商事调解配套制度,支持市场化解纷服务;针对职业举报乱象,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与柔性监管机制。这些措施不仅强化了市场主体的制度预期,更通过“良法善治”降低了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成本。

第三,包容审慎要由以往的刚性管制转向弹性治理。面对新经济业态的复杂性,8.0版展现了“包容与规范并重”的治理智慧。在监管领域,推广“721工作法”,即70%问题用服务解决、20%用管理解决、10%用执法解决;在产业支持方面,允许餐饮多元业态混合经营,为市井经济“松绑”。这种弹性治理模式,既维护了市场秩序,又为创新保留了试错空间,体现了超大城市治理的精细度与人文温度。

国际标杆与本土创新协同演进:制度型开放的新赛道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科技革命加速的背景下,营商环境竞争已从“政策优惠比拼”转向“制度体系较量”。8.0版方案提出“实施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试点”,不同于传统自贸区以关税优惠为主的开放模式,制度型开放更强调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国际对接,这是更高层次的开放形态。

第一,要特别注重全球规则适配与本土经验输出的双向互动。上海既要对接世行新版评估体系,更需提炼自身改革经验。例如,在“纳税”领域,深化“税路通”跨境服务品牌,为跨国企业提供全周期税收支持;在“国际贸易”环节,扩大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享惠范围,提升通关便利化。这些举措既符合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又融入了长三角一体化、自贸试验区等区域特色,形成“国际范式+中国方案”的独特价值。

第二,要聚焦制度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8.0版将营商环境建设与科创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等城市战略有机结合。在要素保障方面,推动老旧商务楼宇更新与租赁住房建设,破解空间资源约束;在人才服务领域,深化“海聚英才”平台,赋予重点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这种“制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使营商环境优化成为产业能级跃升的催化剂。

第三,要加强构建治理共同体,即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方案首次提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媒体观察员机制、政策直播等渠道,推动多元主体共治。在基层鼓励街镇探索监管创新与商居协调机制,激发治理末梢活力。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治”转型,能够降低行政成本、培育市场自我修复能力,为营商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社会支撑。

优质营商环境不仅是便利化指标的组合,更是制度适应力、创新包容力、生态协同力的系统呈现。未来上海的营商环境建设,应当致力于培育滋养创新的制度土壤,打造更具韧性和进化能力的生态系统。从“国际规则接受者”向“制度创新策源地”转变,从“要素集聚型”增长向“生态赋能型”发展转型,构建一种兼具适应性、引领性、包容性的涉企服务体系范式,这种范式既服务于企业当下的获得感,更着眼于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上海在新一轮全球城市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的战略支撑。

 

来源:文汇报,日期:2025-02-16

作者:沈开艳,何畅,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