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书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原文发表于《上海经济研究》2024年第9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25年第1期全文转载。
内容提要:1932年美国对华贸易额赶超日本,既是一个现实性的误解也是一个趋势性的预见。因为1932年日本侵华和“伪满洲国”建立,调整后的中国海关统计中不包括中国东北地区,加上东北地区的中美与中日真实贸易额表明当时美国尚未能实现对华贸易总额赶超日本。近代中美贸易结构表明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性和可持续性;中日贸易结构表明彼此之间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和竞争性。近代美国对华贸易赶超日本的历程中更多地追求市场性的原则,而日本在处于竞争劣势时则将中国东北地区殖民地化。近代美国对华贸易赶超日本的历程以及中美中日贸易的内在性质均表明,新质的互生性可持续贸易终将取代旧质的掠夺性殖民地贸易。
一、引言:1932年美国对华贸易赶超日本的由来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学界依据当时中国海关的贸易统计,认为1932年美国对华贸易额超过日本,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对象国。在20世纪20-40年代日本美国在华贸易赶超中,存在一段互相赶超、缠绕交织的进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日本的失败而终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界对1932年美国对华贸易赶超日本的认识。
二、近代美国对华贸易额赶超日本的具体年份
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后,中国海关的贸易统计中不再包括中国东北地区。考虑到日本在近代中国东北地区外贸中占有绝对优势的位置,尤其是在1932年之后。当加上1932年后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美国的贸易额之后,数据显示,直到日本大举侵华前夕的1936年,美国在华贸易额尚未能超越日本,且存在差距扩大的趋势,二战之后美国才实现对华贸易额赶超日本。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浮现出来,二战后美国对华贸易赶超日本是一个偶然的结果,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从近代中美和中日进出口贸易结构中可以发现线索。
三、近代中国自美国和日本进口贸易结构比对
在进行进出口贸易结构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完成对外贸易商品分类。本文沿着之前已有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考证小类商品的属性,并优化其上一次类归属。在完成更为准确的商品分类和数据整理之后,首先比对中美和中日三大类进口贸易结构,然后比对中美和中日典型次类进口贸易结构。研究发现,近代中国自美进口的制造品大类呈下降的趋势,其中纺织品类快速下降,钢铁金属品、机械品、化学品类等进口整体稳中有进;但是,中国自日本进口的制造品大类长期处在高位,且主要为棉纱和棉纺织品,还不包括日本在华投资的众多棉纺织业企业国内销售的产品。
四、近代中国对美国和日本出口贸易结构比对
同样在完成商品分类和数据整理之后,首先比对中美和中日三大类出口贸易结构,然后比对中美和中日典型次类出口贸易结构。研究发现,近代中国对美国和日本出口贸易结构及其演化具有较多的一致性,表现为制造品类出口份额整体上的下降,以及原料类产品出口份额的上升。但在同时,近代中国对美国和日本出口贸易结构及其演化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表现为中国对美出口结构中制造品大类份额高于对日出口,且下降的幅度相对更为缓慢。此外,中国对美出口了更多份额的生丝、草帽制品、皮毛制品。相对于日本,近代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中尚且存在获得贸易盈余与积累的可能性。
五、结语:近代美国对华贸易赶超日本的表现与性质
近代对华贸易赶超进程中的英国、日本、美国及其表现,分别代表不同时期各列强国家的产业发展水平和贸易竞争态势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从中可以看到背后隐而不现的规则和趋势。通过以上对近代中国海关中美、中日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的整理、分类、比对、挖掘,关于近代美国对华贸易赶超日本议题可以得出如下三个方面的新认识:
第一,近代美国对华贸易赶超日本是一个现实性误解和趋势性预见的结合。1932年美国对华贸易额赶超日本,就中美和中日贸易的真实数值而言,更多是一个误解,但从长期趋势来看又是正确的预见。因为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及其周边地区以及中国海关统计范围的被动调整,使得中国东北地区的外贸未能计入中国。如果将主要对日贸易的中国东北地区对美国和日本的数据加上,当时美国尚未能实现对华贸易总额赶超日本。不过,结合同期美国与日本国内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其对华贸易结构与演化趋势,在对华贸易上美国对日本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且呈现扩大的趋势,美国对华贸易额赶超日本是一个趋势性的必然结果。
第二,近代中美与中日贸易表现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贸易结构及其演化趋势上。就贸易经济的内在特征而言,近代中美进出口贸易结构显示中美产业发展和贸易循环具有一定程度的阶梯性和互补性。美国对华贸易中的先进制造品和工业原材料品,有助于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需要。中美之间虽然地理距离较为遥远,但中美贸易却相对具有更好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相反地,近代中日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同质性,中日贸易循环具有显著的对华掠夺性。中国自日本高比例进口的棉纺织制造品,恰恰是本国产业自然演化进程中需要进口替代的产品。中日之间尽管地理上颇为临近,但中日贸易却因其同构性和竞争性而比较缺乏可持续性的可能。
第三,近代中美与中日贸易性质上的差异将影响到未来的贸易赶超路径和策略。正是基于中日贸易结构的同质性、竞争性和对华掠夺性,日本对华贸易竞争优势不及美国,“在经济上竞争不过美国后, 日本转而采用军事手段, 制定全面侵华计划, 妄图将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伴随着“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建立,日本以中国东北地区作为试验,试图将中国殖民地化,将正常的国家间贸易转换为“帝国主义式的侵略性贸易”。这与美国对华政策中追求商品和资本“自由流动”的目标颇为不同,近代美国对华贸易赶超日本的历程以及中美、中日贸易的内在性质均表明,新质的互生性可持续贸易终将取代旧质的掠夺性殖民地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