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变革的背景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体现,更是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承载着国家赋予的“打造全球资源配置新高地”的历史使命。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市场核心功能持续增强。202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稳居全球第三,债券托管市值位居全球交易所债券市场第一;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同类品种全球第一;全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2800万亿元。
二是市场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枢纽地位巩固,202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大幅增长;临港新片区离岸贸易规模同比增50%,新型国际贸易“白名单”企业突破500家,推动上海首次跻身全球离岸金融中心前五。
三是市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颁布《上海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4版)》《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深化金融开放创新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跨境便利、数字化监管等举措。
二、跨境金融与离岸金融:上海金融国际化的双引擎
跨境金融与离岸金融协同发展,不仅推动上海成为全球资本“接驳地”,更成为全球金融规则对接的“创新试验田”。
一是跨境金融贯通“双循环”,打破资本要素流通壁垒。推出“自贸区跨境资金池3.0”,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结算金额大幅增加,覆盖全球200多个经济体;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企业达800家,助力跨国企业跨境融资成本降低15%。实现科创板与港股通标的互认,支持“硬科技”企业跨境募资;推动“债券通”南向通扩容至境外零售投资者,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服务延伸至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提供高效金融支撑。整合区块链、AI技术,建立“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平台”。
二是离岸金融构建“开放磁场”,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临港新片区发布全国首个离岸人民币税收指引,先行先试离岸贸易税收优惠;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元。启动国际再保险交易平台,推动上海成为亚洲巨灾风险分散中心。上海清算所推出大宗商品跨境人民币清算通,覆盖铁矿石、原油等品类,推动“上海标准”对接国际大宗定价体系。推出人民币计价“一带一路”基础设施REITs,吸引丝路基金、中东主权财富基金通过QFLP参与认购,形成跨境资产证券化中心。
三、推动跨境金融与离岸金融更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上海将积极践行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加大跨境与离岸金融制度创新试点,持续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上更高台阶,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中国动力”。
一是制度创新先行,打造政策开放新高地。深化自贸区金融改革,扩大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优化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模式,在临港新片区探索“负面清单+审慎监管”机制;争取离岸金融税制突破,完善离岸企业所得税优惠体系。
二是市场互联互通,构建全球资本枢纽。加快“一带一路”债券、绿色金融衍生品等创新工具开发;推动“沪伦通”扩容至中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支持上海清算所与境外基础设施互联,构建跨境金融资产交易平台。
三是数智科技赋能,筑牢风险防控底线。应用区块链技术强化跨境资金穿透式监管,持续完善“数字监管沙盒”;持续优化反洗钱、反欺诈智能风控体系;完善国际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维护离岸市场法治化营商环境。
(吴友,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