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上海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其中明确指出,服务业扮演了“经济主引擎”角色,对推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扩大投资、促进消费、改善民生等具有重要作用。服务消费的独有特征,使其在提振消费与扩大内需方面,具备极强的引擎功能。
第一,高效畅通“就业—消费—增长”良性循环。
从供给侧看,服务消费多与生活性服务业密切相关。生活性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以及上下游关联产业较多的产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产业部门。服务消费需求活力的激发,持续传导至生产端,有利于各类生活性服务业扩大再生产,进而强化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最终达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居民增收的效果。
从需求侧看,服务消费成为消费增量的主要组成部分。2024年,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3016元,同比增长7.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6.1%。服务消费能够通过反向传导,助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增长,并以自身规模扩张,提振消费市场,高效畅通“就业—消费—增长”良性循环。
第二,跨界融合催生“多领域联动消费”生态圈。
服务消费正以其创新性、渗透性、协同性特征,开展多元跨界融合。在重构消费市场格局的同时,催生多领域深度嵌套的联动消费生态圈。
比如,通过技术赋能、场景叠加和要素重组,形成“文旅+科技”沉浸式体验、“健康+养老”全周期管理、“教育+数字”个性化供给等新兴业态。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释放出乘数效应,更通过产业链纵向延伸与横向耦合,带动制造、金融、数据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在此过程中,消费者从单一服务购买者,转变为生态圈价值共创者(如短视频内容平台等),进一步激活需求端反哺供给端的良性循环。
第三,服务消费数智化进程,加速塑造新型消费场景。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数据显示,一、二、三产业的数字化渗透率分别达到10.78%、25.03%和45.63%。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消费者体验迎来前所未有的个性化、智能化。服务消费的数智化进程正在加速重构消费场景,推动服务供给向“深度智能、即时响应、精准适配”方向跃迁。
比如,基于多模态交互大模型的智能客服系统,实现从标准化问答到情感化沟通的进化,形成24小时在线的“认知型服务中枢”;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个性化推荐算法,通过解构用户行为数据与场景语义,可动态生成“千人千面”的消费解决方案。
第四,服务消费成为扩大内需与提振消费的新引擎。
优化多层次、多领域服务供给。如挖掘高端服务与文化IP资源等,推出一批具有网红效应和可持续引领功能的个性化服务消费场景,引流带动多层次服务消费;鼓励高端酒店推出与入住天数挂钩的高水平增值服务,支持经济型酒店针对外地来沪游客推出与入住天数相挂钩的折扣优惠计划。
推进文旅商体展融合联动发展。更加注重演艺衍生产品开发、周边产业培育,放大演艺、赛事、展览等活动的消费带动效应;通过策划文博大展等活动,打造爆款,引流赋能,变游客流量为消费流量,变瞬时“潮汐效应”为可持续“长尾效应”。
深化服务业领域扩大对外开放。上海需积极争取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放试点政策落地,推动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优质生活性服务进口,更好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通过深化服务业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升多领域服务业市场竞争性水平,进而吸引更多经营主体参与竞争、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张伯超,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