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文汇报 | 沈开艳等:经济运行开局平稳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作者:沈开艳等发布时间:2025-04-24浏览次数:10

上海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昨天发布。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35.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高于去年全年和去年一季度0.1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全市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17亿元,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2424.46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10289.43亿元,增长5.6%。

“一季度GDP5.1%的增速,以及投资、外贸等核心数据的表现都符合预期,反映出上海经济韧性增强,内生动力持续强化,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长板:一季度上海经济“六快六稳”

 

 

同比增长5.1%的背后,一季度上海经济呈现出“六快六稳”的特征。金融、房地产、投资、外贸出口、信息服务、交通运输实现较快增长;工业生产、财税收入、就业、居民收入、物价、市场预期总体平稳。

优势行业持续发展。一季度,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增势强劲,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六成。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0%,高出全市GDP增速7.9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增长9.4%,高出全市GDP增速4.3个百分点。

新动能持续增强。一季度,全市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7.2%,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值分别增长8.9%、2.8%和13.2%。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8%。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7%。

“这些优势关键领域的优异表现,足以说明这座城市新旧动能的加速转换,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强势上扬,新质生产力的领跑带来长板效应,支撑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向好势头。”沈开艳说。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固定资产投资与产业升级实现同频共振。沈开艳观察到,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6.5%,其中,工业、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22.5%、5.1%和0.2%。数据算力中心等新基建的持续投入,也为这座城市产业链长期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韧性:民营经济跑出令人惊喜增速

 

 

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表示,今年一季度以来,随着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推出、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等标志性项目落地,上海多部门接连推出稳增长的实际行动,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民营经济增长较快。一季度,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个百分点。1至2月,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9%,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3.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跑出的增速令人惊喜”,沈开艳表示,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细胞,这些数据反映的正是市场信心的稳固回升、经营活力的持续释放。

物价、就业等民生保障总体平稳。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0.3%,服务价格上涨0.6%;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5%。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63万人,同比增加0.7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4.2%。

 

信心:政策组合工具需要继续发力

 

 

宏观政策效应也在一季度成绩单中显现。今年以来,上海发布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实施细则,调整优化政策,相关商品需求快速释放。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0.6%、10.7%,1级和2级能效家用电器、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4.3%、90.6%。当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还需巩固。

当下,企业需要的正是最稳定的预期,而上海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将进一步巩固这座城市的优势。沈开艳表示,稳增长的政策组合工具需要继续发力,尤其是在提振消费上,关键就是要提振居民信心。

王思政认为,下一阶段,上海要重点抓消费,“在连续发放消费券的基础上,如何以更大力度扩内需、促消费,我们要努力探索出一条新路”。他建议,一方面,应该在增加收入上做文章,激活更大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要在“投资于人”上动足脑筋,适应国内需求变化,将资金和资源更多投入到人的需求、人的发展和人的保障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