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申: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论述的理论探索与创新

作者:张申发布时间:2025-04-27浏览次数:10

  赵家杰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

 

发表于《上海经济研究》2024年第11期。

 

摘  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论述也是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体现和创新所在。文章系统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探索与创新,指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破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束缚,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新的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将发展生产力作为本质内容和首要任务,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提出以新质生产力深化生产力发展,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围绕解放和发展两个维度不断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始终强调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从要素构成及组合的视角深化了对生产力的理解。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顺应现代化发展趋势,是中国共产党得以长期成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经验启示所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质生产力,创新贡献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生产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构成了中国实践成就和理论发展的核心主线。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将其理论化。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而且也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丰富。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脉络,分析其创新贡献,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

二、中国共产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明确了近代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指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程和转变”。其中,“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考察生产力发展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情况,而“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程和转变”就是在认清生产力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判断生产力会如何推动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变革中又应当如何应对,如何破除生产力的束缚。由此,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符合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革命道路,也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新的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探索与工业化战略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探索,主要表现为建立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其一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其二则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时期的实践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理论上引发了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推动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关系分析,如国家、生产单位与个人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计划经济与价值规律关系等。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将发展生产力作为本质内容和首要任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明确提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强调,“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后,提出检验改革工作的“三个有利于”思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成为了检验改革效果最重要的标准。更进一步的,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生产力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新质生产力深化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2014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进入新常态意味着中国进入到一个与以往高速增长情况不同的新阶段,由此,新质生产力这一原创性概念和重要表述得以出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四川、黑龙江等地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4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全面表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具体从五个方面,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第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第二,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第三,着力推动生产方式创新。第四,是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第五,是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三、中国共产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创新

(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实现了检验,深化了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也完成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相互统一。

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还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具体国情和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发展道路形成了科学判断。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构成了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所形成的生产力本质属性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发展趋势的战略预见,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

(二)推动生产关系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蕴含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提炼出了解放与发展的两层要义:

解放生产力,即破除和克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桎梏。毛泽东指出,“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了,总是要革命的”。邓小平完善了对“革命”与“改革”的理解,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则是在解放生产力基础上提高再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提高社会生产的能力。邓小平明确了社会进步与开展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动力,“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把握住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机统一的深层逻辑,积极推动生产关系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适应。

(三)始终强调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生产力的发展来源之一就是“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科技对于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至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围绕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新质生产力的首次提出,即被赋予了科技创新的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表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四)从要素构成及组合视角深化了对生产力的理解

在马克思有关生产力的论述中,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而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通过这三个层面,较为全面地理解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首先,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产力要素中劳动者的培养。再次,劳动资料是长期被关注的重点。最后,劳动对象如高科技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等的拓展和发现被逐渐纳入到提升先进生产力的视野之中。另外,新质生产力还特别强调要以劳动力三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即不仅重视要素本身,还重视通过管理创新、科学配置等方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利用劳动力相关要素。以上探索即从要素构成及组合视角深化了对生产力的理解。

四、结论与启示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最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革命斗争的形式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过渡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并探索与发展工业化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新质生产力深化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认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历史启示在于: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仰,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保证。其次,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自我突破的精神。再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了中国共产党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和成效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一致。最后,始终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