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
对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特别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五五”承上启下,是实现第一步目标的关键五年。“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的阶段性。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是五年规划的首要阶段性目标。一国能够实现的经济增速一方面取决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通常而言当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时增速较高,而工业化后期增速将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各类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目前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约为3万美元左右,而2024年我国人均GDP为1.34万美元,据此估算,到2035年前,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要在4.5%以上才能确保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目标。近两年来,我国一直将年度经济增长率目标定在5%左右,如果在“十五五”期间保持这一增速,那将为2035年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科技创新水平的阶段性。“十五五”期间,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这一时期,美国将继续对中国实施技术限制,试图维系其在最前沿创新能力上的垄断权与领先权。为应对这一打压,“十五五”期间我国需要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起着主导作用的科技创新领域保持投资体量的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的重大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如高端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更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十五五”时期上海要与兄弟省市一起,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同服务企业走出去等重点领域,努力把长三角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三是产业升级转型的阶段性。“十五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而促成这一转换得以完成的关键在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完成。当前,我国传统产业的体量仍然巨大,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在80%以上。受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劳动力成本近年来加速上升,传统产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产业向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大量转移。遭遇关税战等外部冲击后,作为支撑外贸出口和吸纳就业主力军的传统产业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十五五”期间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对传统产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此外,产业转型还应体现在文化娱乐、养老、旅游等服务业的快速扩张上,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个性化、智能化等不断提高的需求。
四是人口变化与社会民生的阶段性。在“十五五”时期,我国退休人员数量将加速增加,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需求将持续扩大。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与年轻人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将推动社会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另一方面也为养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带来更多机遇。此外,我国少子化趋势也将持续存在。2024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约1.01,与前期相比降幅较为明显。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的叠加要求我国在“十五五”期间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和人力资本的提高,通过持续提高国民素质推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从人口数量向人口质量的重心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五是绿色发展的阶段性。2030年是我国承诺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碳排放快速增长态势得到扭转,随着新能源技术和新型储能技术取得突破,我国碳排放总量将在成本可承受情况下实现稳定达峰。同时,绿色经济将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稳外贸、稳增长、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部分领域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较强竞争优势。预计在“十五五”期间,我国绿色经济将继续保持长期快速发展,对整体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詹宇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