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联合相关单位推出“思响上海”项目,旨在通过举办接地气的活动,讨论冒热气的议题,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5月6日下午,“思响上海”启动仪式暨首场活动在嘉定区南翔东社区我嘉·邻里中心举行。活动以“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新消费观”为主题,邀请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伯超走进社区,面对面为社区群众答疑解惑,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提振消费的重要意义,树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心。这里刊登的是两位专家的微宣讲及现场问答实录。
现场问答实录
居民:近期,贸易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作为普通居民,我们非常关心这种国际纷争是否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物价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说,贸易战是否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现场笑声),从而对消费产生影响?
劳帼龄:咱们嘉定的市民很厉害的,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全世界人民关心的大问题(现场笑声)。我试着回答一下。
你要说没影响,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个影响可能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没紧张到这个程度,我觉得美国人民会比我们更紧张(现场笑声)。
贸易战确实会导致部分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尤其是高端科技产品、特定农产品和依赖美国供应链的中间品。但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国产替代加速、政策调控等多重机制,整体物价水平仍可保持稳定。
拿消费品来说,大不了苹果不买了买华为(现场笑声)。再比如,以农产品大豆、牛肉为例,巴西大豆替代美国大豆,澳大利亚牛肉替代美国牛肉,国家已经帮我们做好了替代准备。
大家在很多地方能感觉到,国家应对这一次关税战不是仓促应战(听众点头)。我们一直在说我们心中有数,手上有招,所以相信国家的政策,相信我们的消费环境,包括我们的物价,这一点我觉得大家应该有底气。贸易战的影响是复杂且动态的,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政策的灵活性为应对挑战提供了坚实基础。
居民:随着数字化支付和消费信贷的普及,年轻人如何在享受便捷消费的同时,避免陷入过度消费或债务困境?
劳帼龄:随着数字支付(如移动支付、刷脸支付)和消费信贷(如信用卡、花呗、白条、消费分期)的快速普及,年轻人的消费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高”和一“低”。
“高”,支付更加便捷了,这是一个提高;“低”,信贷门槛降低了。这一“高”和一“低”的叠加,导致部分群体陷入“超前消费、债务累积、信用受损”的恶性循环。
今天,我们进入了“无痛支付”时代。过去付现金,一张张纸币数出去的时候,多少是有点感觉的。现在有时连密码都不要,免密支付对吧?钱刷一下就出去了,自己也不知道今天到底刷出去了多少(现场笑声、点头)。因为没有痛感,所以有的时候真的会发觉都不大好掌控了。这也是新事物出来之后的一个两面性。
我想说,数字支付与消费信贷,本质是工具,是中性的。我们不能因为出现过度消费等问题,就去指责工具(听众点头)。人们常常说,年轻人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我想我们在数字浪潮当中,不能迷失自己,而是应该成为数字时代的财务掌舵者。虽然支付无痛感,但是我们要有点自律,常常提醒一下自己可能要去看一看余额了。
另外,数字时代也要有点财商的。比如消费分期,日息0.03%,但是若乘以365,算一算,其实相当于年化是10.95%(现场议论声、纷纷点头)。应该具备点财商,适当加上一点点的警惕,既能享受工具给我带来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守住了自己的钱包。
还是那句话,我们守住的是一个平衡。我们希望所有工具成为提高生活品质的一个助推器,但不要因为这个工具的滥用,让自己沦为欲望的奴隶。
居民:Z世代通过购买解压玩具获得心理慰藉,为“盲盒惊喜”支付溢价,或追逐限量款球鞋完成社交认同,消费行为已超越实用需求,成为情感代偿机制。商家通过制造“错过即遗憾”的焦虑感(如限定款倒计时)、捆绑身份标签(如奢侈品联名)等方式,将情绪价值明码标价。该如何避免消费主义裹挟?
张伯超:在盲盒惊喜、限量版产品等全新“疗愈型消费”形式当中,消费者所消费的产品不仅带有商品属性,还带有社交属性和情绪价值的属性。此外,该类消费者内部还形成了很强的圈层文化,很多消费者旨在通过参与盲盒消费,展示盲盒产品和限量版产品等,认识志同道合与同频共振的朋友(听众点头),进而丰富自身社交生活并获取情绪价值,这种消费行为的存在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作为商家来说,通常会想办法炒作一些噱头,比如通过过度炒作“错过即遗憾”的焦虑感,进而为自身开展极致的价格歧视行为和赚取超额利润创造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新型消费业态的市场秩序,不利于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感受度和满意度。
我认为,当前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听众点头)。市场监管部门需要靠前一步,跟上新型消费业态快速涌现所衍生出的全新监管需求,对供给侧进行合理监管和行为规制,确保新型消费业态能够在有序市场环境中健康壮大。
居民:文旅、演出等体验型消费能否有联动优惠?如何吸引Z世代和银发族跨界参与?
张伯超:文旅与演出的联动优惠不仅可行,而且实际已经在做了。目前上海已经着手打造票根经济,即购买演唱会门票的消费者,可以凭借票根,前往指定商圈消费并享受优惠折扣,入住酒店时也可凭票根享受价格优惠等,进而实现文旅商体展高效联动发展。今年“五一”假期前我参加了市政协组织的一个协商会,会上有人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某场演唱会门票的销售,上海以外的消费者购票比重已经超过50%(现场惊讶声)。因此,票根经济发展潜力很大。
在吸引Z世代和银发族跨界参与方面,建议举办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活动,如虚拟现实体验传统文化、智能健康监测等,既能吸引Z世代的好奇心,又能满足银发族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另外,Z世代和银发族均有极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这也是最近国货新锐品牌和老字号焕发青春与不断崛起的原因。因此,围绕老字号品牌和国货新锐品牌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联动商旅文体等形式打造全新消费场景,可能是吸引Z世代和银发族跨界参与的可行思路(听众点头)。
居民:适老化产品选择有限这一现状,严重制约着老年人的消费选择空间(听众点头)。在这种困境下,老年人的消费观是趋于保守,更倾向于节省开支而忽略自身对适老化产品的实际需求,还是会积极寻求替代方案,甚至推动市场去创新和改进适老化产品呢?这背后体现了怎样的消费逻辑和价值判断?
劳帼龄:老年人在适老化产品选择有限的困境下,其消费观呈现出保守与积极并存的复杂特征。保守,是因为今天的老年人是从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走过来的,节俭惯了,因此在他们眼中,会觉得那些适老化产品都是非必需品,能省就省了(听众点头),这是很朴素的想法。同时,市场供给不足,很多适老化产品集中于低端化(如基础型拐杖、放大镜)或智能化门槛太高(如复杂的健康监测设备),老人认为“没有合适的产品”(听众纷纷点头),进而放弃主动消费。积极,则是因为行动不便、健康管理等刚性需求,老年人迫切需要适老产品和服务;同时,子女的介入(如代为购买、反馈使用体验)、社区的反馈,也成为重要推力。
其实消费逻辑的本质是“需求适配度”,老年人的消费选择并非单一的“保守”或“积极”,背后是自身经济能力、需求迫切度、社会支持等多重消费逻辑的权衡。当市场供给与老年人的“功能性需求+情感性价值”形成有效匹配时,保守消费观会向主动消费观转化,甚至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的原动力。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企业突破“适老化=低端化”的误区,更需要社会重新认识老年人作为“价值共创者”的角色,即老年人不仅是适老化产品的使用者,更是定义“老年友好型生活”的核心主体(听众点头)。
张伯超:对这个问题,我也是非常有感受的,因为我的父母也是老年人,他们会热衷于去买一些我都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的保健品(现场笑声),会去参与一些所谓的投资项目。其实这里面凸显出一个问题:目前我国适老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老龄少子化快速演进趋势下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听众纷纷点头)。
伴随着老龄化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也需要通过消费活动来寻求情绪价值和社会认同感,因此,不能低估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听众点头)。针对老年人消费需求的服务和产品的创新性供给,我觉得这是一片蓝海(听众纷纷点头),一定会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
同时,银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为我国扩大服务业开放奠定良好条件。比如,引进外国的养老院、旅行社等针对老年人的服务机构,充分借鉴西方国家和日韩等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的国家在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的经验,其所产生的“鲶鱼效应”,有利于我国国内市场不断丰富适老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品类,进而满足我国老年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并最终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需要。
主持人:今天大家入场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有红蓝两色的袖标,红色代表“该花”,蓝色代表“该省”。自己为什么选择该省或者该花,大家可以自告奋勇站起来跟我们分享一下观点。
居民代表一:两位老师好,我的袖标是蓝色的,但其实不能说选择该省,我是觉得应该有选择性地花(听众点头)。以我自己的生活为例子,我平时喜欢喝咖啡,但是咖啡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它不是一个必需品,也不会固定一个品牌,比如我自己在上班的时候可能会选择瑞幸,但是如果说需要出去跟人谈合作谈业务,我可能会选择星巴克(现场笑声)。
在日常生活中,我喜欢看小说,也喜欢玩游戏,但很多时候我会选择买卡带版和实体书(听众点头),因为当我用完之后,当我获得了体验之后,我可以在一些二手市场把它们转卖出去。
能省一点是一点,除了衣食住行这些硬性消费之外,在体验性消费或者说非刚需上面,我会有选择性地去花。
居民代表二:虽然我选择的是红色袖标,但我的想法是,“该花”应该是更加理性地进行消费。正如刚才两位老师在分享中提到的,消费其实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我们知道促进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除了消费之外,还有投资和进出口,但是现在由于国际环境比较复杂,所以要通过扩大内需,通过促进消费的方式促进国内大循环。我认为,应该从政策层面上去促进消费。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响应国家的政策,这是我的一个观点,谢谢。
主持人:感谢大家的观点分享。今天咱们这个活动在社区里面举办,感觉就是不太一样,你一言我一语的,就像“嘎三胡”,把消费的方方面面都给聊透彻聊精彩了。最后,请两位专家为我们本场活动做一下总结。
劳帼龄:虽然两位一红一蓝,但好像都是理性的嘛(现场笑声)。今天的问答其实是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个样本。刚刚关于该省还是该花的讨论,我想大家已经有了一个答案:省是为了花,如果永远为省,你省它干嘛,对不对?(现场笑声、掌声)
今天的消费者普遍还是比较理性的,活动一开始的街采视频里,那位消费者甚至还担心理性消费后,会不会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现场笑声)。所以,大家不是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来看消费,而是真的从整个国内大循环、从国家发展来看消费。
理性不代表不花钱,理性是告诉我们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如何花在最该花的地方。比如买东西的时候,看自己需不需要这款产品,会不会经常去用它。还有刚刚那个居民代表提到会选择买卡带版和实体书,用完之后可以在二手市场把它们转卖出去。这不仅仅是理性消费,还是绿色消费(现场笑声、点头)。
我想,通过今天的活动,相信更多人会认同我们已经进入到理性消费时代。但是理性消费不等于不消费,而是通过我们的理性消费,告诉市场上所有的商家,包括政府,我们要的是什么。企业应该有更多的创新,生产消费者想要的东西(听众点头)。理性不是不花,而是创造更多的好东西让我们花得值得,让我们在花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我想这或许才是真正的理性。
张伯超:通过这场活动,我们能够看到,在场的朋友也好,包括街采的朋友也好,他们都有各自的消费观。也就是说,就消费这个问题,1万个人心里有1万个哈姆雷特,我的理性成为不了你的理性,每个人在消费方面有自己的理性的标准和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基于自身的偏好,可能是基于自身收入,包括未来的各种预期等。没有必要为理性定一个标准,我们希望消费者始终是在自己的理性范围之内作出理性的消费决策。只有这样,促消费的过程,才是真正满足大家的有效需求,而不是透支大家的消费能力(听众点头)。我认为在这一点上,大家应该要形成一个共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做的是什么?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如果政府的着力点只在需求侧,那么可能这个结就打不开了。在我看来,政府要做的是从供给侧丰富产品和服务,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然后大家基于各自的理性去进行挑选和选择(听众点头)。只有这样,大家各司其职,无论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抵御外部不确定性,我们都会非常有底气,也大有希望(现场掌声)。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5-05-21